■徐建中
当印务公司将飘散着墨香的最新一期《萧山养老》送来时,意味着这份八年多前诞生的自创小报已有50期了! 八年多,说长不长,说短不短,3000多天;50期,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2600多篇(幅)的文章和图片。翻阅这厚厚一沓小报,感慨良多。 时光如笔,书写岁月的华章;岁月似歌,吟唱发展的旋律。在这悠悠岁月中,《萧山养老》犹如一颗带着暖意的火种,伴随着萧山区养老协会的发展,在萧山养老事业这片热土,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萧山养老》的诞生,源于一份质朴而真挚的初心。彼时,萧山区养老协会成立伊始,面对全区广阔的养老领域以及众多亟待交流互动的会员单位,如何搭建起一个信息互通、经验共享的坚实平台,成为协会亟待解决的课题。经反复考虑,征求意见,2017年1月,这份双月刊小报应运而生,它承载着为全区老年人、养老事业以及广大会员单位服务的初心,挑起了传递党和政府养老方针政策的重担,打开了展示全区养老事业最新动态的窗口,也为老年人及老龄工作者搭建了抒发诉求与情怀的舞台。我请著名微雕艺术大师冯耀忠先生题写了刊名;我自己撰写了发刊词;每期2000份,免费分送给会员单位、区级机关相关部门、镇街领导、老龄干部以及养老热心人士阅读。
从创刊号到如今的第50期,《萧山养老》的前行之路满是艰难,却也见证了坚守的力量。协会秘书处仅我和郑佳佳两名工作人员,既要处理日常事务,组织各项活动,又要承担小报的编辑工作。尽管只是两月一期,但除了“会员信息”,其余的每篇文稿都要自己撰写。整理素材需从零散信息中筛选精华,排版设计要兼顾美观与可读性;文字校对不容丝毫差错,需仔细斟酌。分送小报时,装信封、写地址,这其中的繁杂和艰辛,可见一斑。如果说报刊都有编辑部的话,那两个人组成的编辑部一定是世上最小的编辑部。前不久,一位省级纸媒的文字记者前来采访,当她看到这厚厚一叠《萧山养老》,得悉这全部出自非专业的两人之手时,她感到了惊讶,表示了由衷的钦佩,也再一次地坚定了我坚持的信心!
办报过程艰难,但也有着许多的快乐与满足。每期小报出版,我都会反反复复地看上好几遍,这其中的成就感外人无从体味,犹如欣赏自己刚出生的儿女。翻开小报,它宛如一部厚重而详实的档案史册,详尽完整地记录了养老协会成立至今成为全区最优秀社会组织的每一步,以及两届理事会的履职历程。每一届理事会在任期间的工作部署、活动开展、成果收获,都能在这方寸之间寻得踪迹。这是萧山养老事业发展的缩影,是岁月沉淀下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这九年来,萧山养老机构的变化,记录了为老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服务质量的逐步提升,镌刻下养老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身影,以及老年人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笑脸。这些文字与图片串联起了萧山养老事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让关注养老事业的每一位都能汲取力量,看到希望。
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养老协会将成立以来自行编印的资料类书籍捐赠给萧山档案馆收藏,随后捐赠的还包括待第50期出版以后,装订成册的《萧山养老》1-50期合订本。
这几天,为撰写这篇小文,我又翻阅了好几遍这一叠小报。50期,我统计了一下,有各类文字稿790篇,简讯688则,图片1177幅。每一期小报,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个故事。翻阅中,很多次我的思绪会久久停留,心里默默地为之喝彩,也被自己所感动。
一文一图皆为老,一字一句总关情。《萧山养老》,这份倾注着我无数心血与情感的小报,已然成为萧山养老事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政策传递的使者,让党和政府的关怀直达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心坎;是经验交流的平台,促进会员单位互学互鉴、共同成长;是抒发情怀的港湾,给予养老工作者和老年人表达心声、分享故事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