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王亮)梅雨季临近,随着气温回升、湿气增大、降水增多,被称为“飞行硫酸”的隐翅虫进入活跃期。近日,区皮肤病医院就接诊了一名被隐翅虫叮咬的患者,患者还一度以为是带状疱疹,为此遭了不少罪。
在皮肤科诊室里,65岁的李大爷捂着红肿流脓的脖子直叹气:“都说带状疱疹要用土方‘以毒攻毒’,怎么越治越吓人?”原来,一周前李大爷的脖子和手臂上突然冒出几串红斑和小水疱,火辣辣地疼。村里老人一口咬定是“缠腰龙”(带状疱疹),催他用蜈蚣泡的酒外敷。没想到用了几天偏方后,李大爷的伤口红斑溃烂,疼得彻夜难眠,这才慌忙就医。
皮肤科医生邵佳揭开真相,李大爷的症状不是带状疱疹,而是隐翅虫皮炎。其实像李大爷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邵医生说:“隐翅虫皮炎因红斑、水疱症状与带状疱疹相似,常被混淆,但两者病因、治疗截然不同。盲目用偏方,轻则延误病情,重则溃烂感染。”
医生的话让李大爷想起,发病前夜他在院中乘凉时感觉脖子发痒,随手拍死一只小虫。第二天起床就发现颈部和上肢出现条状红斑,上覆密集脓疱,沿拍打方向呈“扫帚状”蔓延。
其实隐翅虫皮炎和带状疱疹症状还是有区别的。邵医生说:“隐翅虫皮炎是由毒液化学灼伤引发,拍打虫体后数小时发作,皮肤损伤呈条状或片状红斑脓疱,像被指甲抓伤,伴有灼烧感、刺痛。而带状疱疹是由潜伏的病毒‘复活’攻击神经导致,皮肤灼痛1—3天后出疹,簇集水疱沿神经带排列,如腰带、串珠,疼痛感似电击样、针刺样痛,50岁以上、免疫力低下者是高发人群。”
如果发现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正确的做法是轻轻吹走,或者甩开,不要用手拍打、揉搓。然后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洗净接触过隐翅虫的皮肤。若手已接触虫体碎片,立即用肥皂水反复清洗,再配合炉甘石洗剂和地奈德乳膏,抗炎消肿。切忌涂牙膏、酱油、风油精(刺激伤口),或是用针挑水疱、撕扯痂皮(留疤风险激增)。
夏季是隐翅虫活动的高峰期,对此邵医生建议,市民户外出行时可以穿长袖衬衫和长裤以减少皮肤暴露。搞好卫生,消除房屋周围的杂草、垃圾等虫子滋生地;隐翅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睡觉时要关好纱窗、罩蚊帐、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