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祝美芬
那天,江对岸是雾气迷蒙中的奥体中心“大莲花”,此岸是杭州城市阳台,有一群亚运健儿在亚运吉祥物前合影,笑语声声。第二天就是亚运会了,此时钱江两岸,亚运氛围正浓郁。在城市阳台的求是书房,孙昌建老师的《江河万古流》诗歌分享活动和着亚运的节拍在这一天举办。
《江河万古流》这部诗集是作者诗路行走的结晶,诗集分四辑,相对应的是四条诗路,即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承载着宏大叙事架构的诗集呈现的是怎样一番诗歌面貌?这是我最大的好奇。
讲座开始前,我终于领到了这本诗集,利用讲座前的十来分钟,我静心阅读,一连看了八九首,发现这些诗歌的写法独到,与通常的宏大叙事诗歌不一样。这些诗无疑是富有地域意象的,但又不止于此,还有更广层面的意蕴,它们是精神层面的思考、意识流式的情绪流淌、人文性的内省与叩问…… 诗意远在诗歌之外,那些富有广度与深度的空间,需要读者自己用思考与想象去填满。
在孙昌建老师和活动主持人李郁葱老师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他们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因诗歌结下的缘分,写诗、组织诗社、油印刊物,那是一段由诗歌与激情点燃的火热生命。那时候,朦胧诗刷新了诗歌的传统面目,北岛、舒婷、顾城、芒克、杨炼…… 这些诗人与他们的诗歌,点亮了那一时代的文学星空,点燃了一代文学青年的文学之梦。
在孙昌建老师这部《江河万古流》里,不时会让人感受到朦胧诗潮留下的痕迹。“背一部唐诗渡江/该用一把怎样的桨”“等明年吧,我会在银杏叶上写诗”,这两句充满诗意的语言,给人带来强烈的诗意冲击。而朦胧诗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不用写明白,传递给读者的是一些感觉,让人自己去回味去补充、去想象去共鸣。“我们睡了,月亮不睡/月亮睡了,我们不睡/月亮和我们睡了,诗歌还醒着”,这几句则含着哲思,不写透,让人有所思,但也能悟到。诗歌除了描摹,还有感觉、思考,以及一些由不确定带来的无垠的精神驰骋空间。
“自唐以降,最美的宋词/原来都长在田里,挂在树上”“黄昏来临的时光里/霉干菜已经蒸熟了”“还有一只是摇摇晃晃过来的/那就是运黄酒的乌篷船”,这里的“田里”“霉干菜”“黄酒”“乌篷船”等意象,都带着浓浓的地域味道,它们的出现,让诗集回归“地域”“诗路行走”这一宏大叙事母题,让读者在弥漫着土地味的诗句之外,生发出地域以外的意识、情绪与价值观表达。
作者想必也是好酒的。“我把酒杯扔回了唐朝/我知道我离大海还十分遥远”“灯光睡在河流的怀里/那是酒多了之后的酣睡”“把杨梅浸在酒里/如同把岁月泡在诗里”,如果不是爱酒之人,怎能将“酒”写得这么自然与诗意?
诗歌也是最具表达力的,那些无法用其他语言表现形式恰当表达的,它能。如“这是一首诗在空气中/找到了飞翔的动力/滑行又缓冲,像一个浪/像一句诗追着另一句诗”,这是作者参加温岭诗歌朗诵会的美好体验,诗人间的气场相通可见一斑。四条诗路的行走,既是地域意义上的行走,也是一趟精神意义上的旅行。人生路上知音难觅,作为一名诗人,作者也在寻觅。
“谢谢你,我们在一首诗中相遇。”这是作者写在诗集《序诗》中的最后一句,是感谢,也是表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