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烟火萦绕处,人生百味浓

——读葛亮《燕食记》

  文/徐升

  翻开《燕食记》,弥漫着浓郁岭南风味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作家葛亮以广式佳点莲蓉月饼的不传之秘为引,将师徒三代人的传奇故事与粤港地区的时代风云变幻娓娓道来,向读者呈上了一场交融饮食文化与地域风情的饕餮盛宴。葛亮的笔触秾丽细致而不失大气,在史料、现实与想象之间纯熟自如地游走,编织了一部恢宏磅礴的美食史诗,令人叹为观止。

  “燕食”二字出自《周礼》,“燕食,谓日中与夕食”。这一源远流长的饮食礼俗,到了近代的南粤地区,则在三餐间隙里衍生出亲民质朴的“一盅两件”。在葛亮笔下,粤派点心安抚了人们在正餐之间因略感空虚而蠢蠢欲动的味蕾,将寻常生活点缀得有滋有味,世态人情,百味杂陈,尽收其中。

  小说中,一枚内有乾坤的“得月楼”莲蓉饼,串联起了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三代粤厨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蕴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岭南地方史。在初代传承人叶凤池手中,小小莲蓉饼里饱含着热忱坚韧的家国情怀。清末反帝起义失败后,叶凤池隐居在粤西的安铺小镇,直至抗日战火重燃,他才凭着高妙手艺与深远谋划重出江湖,巧用打饼原料之一的岩盐鸩杀了潜伏广府的侵略者细作。到了荣贻生手中,莲蓉饼浸润了勤勉进取的时代精神。他年少时即立志学厨,将苦心揣摩所得的制饼精髓发扬光大,令这道传奇美食在数十载岁月浪潮中依旧熠熠生辉。陈五举的莲蓉饼里则多了一丝包容创新的意味,面临西式点心日渐兴起的冲击,他从沪地本帮菜中汲取灵感,研制出别具匠心的莲蓉黑芝麻“鸳鸯”饼,使这古老的手艺传承再次焕发生机。一味小小的莲蓉饼,诠释着三代人历久弥新的初心与追求,滋味愈发绵长深厚,读来惹人心醉。

  “江南岭南风日好,世道味道总关情。”《燕食记》的动人之处,更在于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与细腻深邃的情感表达。从诗礼簪缨的名门望族到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葛亮刻画了无数性格迥异的角色形象,生动描摹着人物之间暗潮涌动的情愫流转。他写般若庵素斋的精巧绝伦,盛赞侍女慧生的伶俐精明与妙尼月傅的至情至性;他写太史府邸中的一饮一啄的兴衰,喟叹当家女主人颂瑛的宽厚持重与五小姐宛舒的敢作敢为;他写沪派本帮菜馆“十八行”从艰难立足到颇具盛名的发家史,感慨“外江女”戴凤行的踏实担当和歌女露露的爽朗热情。葛亮始终对笔下人物投以充满温情和欣赏的目光,使他们的命运之歌愈发嘹亮悠扬,引人入胜。

  与此同时,《燕食记》的语言兼具凝练雅致的古典气质和活泼亲切的方言韵味,葛亮巧妙地将古诗词和粤地俚语融嵌进字里行间,使得小说愈发诗意充沛,韵律明快。“欢欲见莲时,移湖安屋里。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这一支清新动人乐府古曲随着打莲蓉的独门技艺一同流传,先后在三代大厨的耳畔响起。沉厚清冷的吟唱与娴熟稳重的手势交相辉映,为薪火相继的匠心传承平添了一缕诗情画意。

  诗意渲染之余,地道方言的运用则让小说行文洋溢着热闹欢快的市井气息,读来趣味横生,令人莞尔。茶肆酒楼的伙计们见有客来访,亲厚自然地问候一句“今日,食啲乜”;客人则各按喜好,叫壶“水靓双滚”的醇香好茶,点上一笼香甜软糯的莲蓉包或鲜香爽滑的虾饺。一来一去间,广府“饮茶”风俗的魅力跃然纸上,令读者宛如置身于繁华熙攘的老式茶楼,得以尽情领略粤港大地的人间烟火之美。

  “时代在鼎鼐中更迭,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对于《燕食记》,知名导演陈晓卿如是评价道。它不仅是一部集饮食奥秘与地域特色为一体的倾情佳作,更是一幅包罗了世间百态与人生百味的如诗画卷。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读《燕食记》,如品清茶,如饮醇酒,亦如新尝佳馔,明媚了心情,温暖了思绪。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莫言喊你:狂风中,站稳了!
璞玉留英 母子双行
烟火萦绕处,人生百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