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维松
蛇年春节期间,读谷耕传来的电子版《璞玉留英》书稿欲罢不能。18篇散文及摄影是他年近八旬的母亲张玉英医师作品,诗词书画出自谷耕手笔,由谷耕编辑并作序,可谓母子合作,珠联璧合。谷耕称书的副标题为“双行集之二”,盖因13年前谷耕与读小学的儿子辰浩合作出过《双行集》一书,谷耕诗词书画印,儿子作文及线条漫画。有了先前那本,现在自然是“双行集之二”了。谷耕当时送我一本,我惊诧于这对父子的才华。一直想问,莫非这个家族有良好遗传基因和家风家教?而如今张医师的一篇篇自传体散文,诠释和回答了这个问题。
《璞玉留英》写作者亲身经历,写熟悉的生活,写的都是凡人小事。“第一次写散文,你可以说它是散落的足迹,也可以说是散去的回忆”(张玉英“题记”)。她是所谓“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长期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家庭生活困难。从向父母哭喊着“我要读书!”的小姑娘,到小学毕业就早早走上学挑花边、学做裁缝的谋生之路,后来做社队企业纺织工,做赤脚医生,最后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这些平凡的琐事和经历,连着我走着的路,变成我无怨无悔,尽心尽力的脚印。”《做衣裳》一文中,面对困苦,她做了生活的强者,直面人生,一步步挺了过来。她是用心在写,写那个时代的一鳞半爪,写自己的生活片段,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仿佛跟儿孙辈在回忆家史。文字朴实无华,近似口语,夹杂绍兴人那种独有的幽默。“明明是穿着鞋,为什么要叫‘赤脚医生’呢?”一大担地里种出来的东西挑到街上卖掉差不多只能买回一本书,“看来知识真是值钱。”《做衣裳》用真实的生活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用真情的流露每每打动读者,远比那些无病呻吟花里胡哨的“美文”耐看。
聪明好学是她的天性,勤劳能干是她的本色,这是《璞玉留英》书稿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作者回忆念4年级时,母亲病重辍学一年做家务管小妹,背着妹妹从家里一路赶去党山看病。12岁开始学做衣服、学挑花边,能独自挑着担去集市卖菜,自学裁缝手艺。16岁已能给人做结婚衣服,俨然成裁缝师傅了。白天干农活,晚上替人做衣服。19岁那年,被招进公社棉纺织厂,下班后打零工为服装店做裤子。做内科西医时,向老中医学习针灸,学练算盘,在药房一边配药,一边从药物说明书里学习医药知识。她珍惜每一份工作,做一行学一行精一行。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继续钻研业务,参加各种进修、培训,年近八旬仍奋斗在医疗一线。平时生活中处处不忘学习,去亲戚家吃喜酒从厨师那里“偷拳头”,学会炒面诀窍。上海表兄来做客,她取出笔和纸把他们儿子的新式服装样式画下来,给自己两个儿子各做一件。甚至出门旅行,每次都带个小本本随时记录一些有意义的事。老了,还学习手机摄影,学习写作。以她的天赋和勤奋,一不留神萧山文坛可能升起一颗“新星”。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学,总是做,兢兢业业。谷耕说,“像母亲这样十分勤奋的人实在没有”。作者不是刻意表现自己,而是在如诉家常般文字中的不经意流露。人在事中,记事离不开记人。回忆亲历往事,展示的是心路历程,有作者的酸甜苦辣,读起来格外亲切,而主人翁聪明能干勤奋好学等优秀品格则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写到张医生娘家父母、祖父母辈,夫家父母、祖父母乃至曾祖辈,写到自己儿孙辈。她在中间,围绕她的经历和生活,把上下5代人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给家族留下难得史料。像这样的家族在萧绍农村似曾相识,但绝不一般,家族成员是那种体魄健美,精明能干,知书达理,会过日子的人。张医生写道,爷爷节俭勤劳,奶奶坚强、聪明、和善。父亲是个能文能武英俊的人,写得一手好字,烧得一手好菜;母亲是个秀气、漂亮、聪明伶俐的上海姑娘。他们的择偶标准和教育子女方法,非寻常农家可比。张医生的对象即谷耕父亲是奶奶看中的,知道朱家奶奶自己咬断脐带生产小孩,前辈这样坚强,后代肯定不会差,看中的是朱家人品和家风。张医生12岁时将本要作家用补贴的卖菜钱,自作主张买了一本裁缝书,母亲不但没有骂,反而表扬女儿懂事要求上进。张医生给别人做衣服做得很漂亮,而自己的衣服则将就着穿。她认为,人有一个向善向良的健康内心,比外表更重要。这些可以说是家风,潜移默化影响着下一代。诚如谷耕在《序》中说,自己不但继承了母亲的气质基因,更从母亲身上获得宝贵精神财富。读《璞玉留英》,感到家有璞玉是多么幸福多么可贵,而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个家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