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嫕
北京日报出版社2024年出版了莫言新书《不被大风吹倒》,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莫言的一些“碎碎念”,收录的是不同时期莫言对某些事情、某些人的看法。
莫言的散文,读起来有一种拉家常的感觉,故事很朴实,是老一辈作家的那种为人处世感。全书6个章节,既有对莫言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趣事的回忆,也有关于写作阅读的思考和一些形而上学的命题探讨,还有对余华、史铁生、阿城、孙犁等老作家的回忆小文。
其实,这个散文集还挺适合打工人来读的。虽然,莫言的经历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很遥远了,甚至都难以想象。但遇到困难时刻的心境,怕是差不了多少的。
特别是当你感觉被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或感觉自己就像一片在狂风中飘摇的落叶。到底要随风飘零?还是逆风前行?
或许,你能从莫言分享的几个故事里得到一些启示。
比如你遇到人生中的艰难时刻,到底该如何破解?莫言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当然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他只是分享了“一本书”和“一个人”的小故事,读者看完了自然有了答案。
“一本书”,指的是《新华字典》。在物资富裕的当下,估计没有人会珍惜《新华字典》了,但是在莫言小时候,这部字典却是非常珍贵的。他当时辍学回家放牛、割草,幸好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所以,后来成为大作家的莫言,认识的大部分汉字都不是在学校里学的,而是啃下《新华字典》得到的。这个小故事说明,厚实文字的根基,依旧可以让一个人拿起“抵御大风”的武器。
“一个人”是莫言的爷爷。小的时候,他跟着爷爷去荒草甸子里割草。归程时遭遇旋风和雷暴,莫言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而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尽管风把车上的草刮得只剩下一棵,但爷爷与狂风对峙的模样,永远印刻在了莫言的脑海里,成为一种奋勇前进精神的象征。
莫言讲的这两个小故事,在这部散文集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存在。它提示我们在困境中最能“抵御大风”的就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只要具备这种内核,总可以笑傲人生的。
作家喜欢写作是无可厚非的,但像莫言这样解读写作还挺特别。他认为要保持年轻就是要写作,因为“写作着的人,身体可以衰老,但精神可以永远年轻。”
在莫言看来,写作的细分作用有三种。
第一个作用是“记忆保鲜”,也就是“用写作这种方式,我可以再造自己的少年时光。用写作,我可以挽住岁月的车轮。写作,是我与时间抗衡的手段。我把岁月变成了小说,放在了自己的身边。”
第二个作用是留住童心。莫言从小喜欢听长辈讲鬼怪妖精故事,也喜欢听高密东北乡的小剧种“茂腔”,他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与民众、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
第三个作用就是获得满足感。莫言在分析一些作家的作品时,曾给他认知的作家下了一个定义:“所谓作家,就是在诉说中求生存,并在诉说中得到满足和解脱的过程。与任何事物一样,作家也是一个过程。”
在《不被大风吹倒》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莫言作为一个大作家的生活日常:
原来,莫言很喜欢睡午觉,他可以12点上床,一直睡到下午4点;他喜欢边抽烟边喝浓茶,并且认为那是一种旁人难以想象的舒适感;他最喜欢听戏曲节目,还会兴奋得浑身哆嗦,他最奇葩的锻炼方式居然是和着戏曲音乐的节拍浑身哆嗦,或者是一手捻着一个羽毛球拍子使它们快速地旋转着,身体也在屋子里旋转……
我们还可以看到莫言与读者想象中的莫言之间的反差感:
我们以为莫言总是憨憨的,但他会在语文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美丽少女区桃的名字;莫言可以在《檀香刑》里描写施檀香刑的野蛮残忍,但现实中的他是个善良懦弱的人,看到杀鸡的场面,腿肚子都会哆嗦;我们总觉得写《红高粱》的莫言是个超级豪爽的山东大汉,但在《陪女儿高考》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父亲的他,居然也会躺在床上暗暗地祷告诸神保佑,让孩子一觉睡到八点,并且希望她能把化学考差的事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