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家桥的马灯

  文/黄坚毅

  早晨,天刚亮,何家桥祠堂就举行了马灯迎元宵开光仪式,马灯队伍敲的敲、打的打,在全村各个自然村巡演,昇光村就这样以一种喜庆热烈的方式欢庆着新年。

  去年,失传75年的何家桥马灯成功恢复。今年,昇光村在何家桥迎马灯这个传统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热情,他们要把何家桥马灯风风光光地办下去,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非遗保留项目。年前,何家桥的李氏家庙内格外热闹,村里把能工巧匠召集起来,在村祠堂里一一展开。有了上一年的经验,今年的活儿显得得心应手。劈篾、造型、糊布、美化……在李氏家庙内,各种马灯表演所需的制作材料、半成品堆得满满当当,几位村民正在忙着赶工。

  71岁的李勤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何家桥人,关于何家桥马灯的传说,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虽然老一辈人曾说起过马灯,但真正亲手制作马灯,还是去年的事。李勤昌是个篾匠,从16岁那年开始,他就出门去做篾匠活,可以说是一辈子与竹篾打交道。他的足迹遍布桐乡、海宁、湖州等地。打蚕匾、编篾席;也做筅帚、削筷子,所有的篾匠活儿他都能做。由于村里要恢复何家桥的马灯非遗,他便自告奋勇担任马灯的制作任务,跟着马灯师傅学习制作技艺。首先要选好竹子,为此他带着钩刀来到山上,寻找可用于制作马灯的毛竹,竹子要挑三到四年生的,竹节要长,韧性要好。这样的毛竹能够有效地裁成竹片、劈成篾丝。劈篾丝的难度是最大的,要掌握好长度、厚度,要劈得匀称……李勤昌笑着说,手里的活不曾停下。他坐在一张四方桌前,认真扎着马笼。

  那时,我在昇光村编撰村志,经常要与村民打交道。其间,让我知道了有关何家桥马灯的故事。我翻阅《何家桥李氏宗谱》《许贤乡志》等志书,收集了有关何家桥马灯的传说,并整理成文字档案。据说何家桥马灯胜会和李世民的临光宴有关,唐太宗李世民《咏烛诗》中称:“九龙翻焰转,四照迎花生。”皇宫里的影像不再用马图案,而是流行用龙作装饰,技术含量很高,可以让九龙翻转。唐朝皇家举行大型宴会时,各种造型的走马灯光彩夺目,故称“临光宴”。何家桥马灯胜会起源于宋元时期。走马灯古称蟠螭灯,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属于灯笼的一种。常见于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像便不断走动。因多在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使灯转动时看起来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也用来比喻来往穿梭不停的事物。

  何家桥马灯这项非遗项目获得恢复后,马灯队伍也迅速组建。村文化员缪岐一家十分热心地参与,他14岁的女儿缪熠玲已有两年的马灯表演经验了。今年,10岁的儿子缪熠洆也成了马灯队伍的一员。真是全家齐上阵。而作为组织者的李春杰,经过两年摸索,也逐渐掌握了何家桥马灯活动的基本规律。

  虽然何家桥的马灯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气,但现在恢复也只有一年时间,何家桥马灯迎元宵活动自然不能大意。村里制定了详细的迎元宵方案,何家桥马灯胜会的仪式程序主要分为开光大典、出灯、闹元宵、化灯四个过程。迎灯盛会后,马灯队在各自然村巡演,还到镇上表演,为的是保佑何家桥全村村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马灯团队的互助意识和整体协作精神,也演化为昇光村新一代村民的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融进他们潜意识的思想观念里,践行在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这或许就是何家桥马灯的人文力量吧。

  看着马灯表演的孩子们用轻盈而欢快的步伐,走着像模像样的马灯阵法,把何家桥马灯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我不禁感慨万分。虽然我已退休,但能全程参与何家桥马灯的挖掘和整理,把心中对非遗传统文化的梦想,促成了一个村庄的集体记忆,并复活在昇光这片土地上。这不正是对文化工作所作的深刻而生动的注解吗?这也许就是一个老文化人内心深处那一份自觉的精神追求,始终以文化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心灵寄托,是一份不会轻易抹去的人生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影像
文化共享耀萧然
文学如灯,点亮我的生活
一场梦幻交织的成长恋曲
何家桥的马灯
昇光的农家书屋
在衙前老街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