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百年老宅修缮完成 沈氏台门焕新颜

  沈宅外景

  沈宅内景

  ■文/摄 记者 童宇倩

  天气还有些冷,瓜沥镇长巷村东井自然村内,阳光洒在焕然一新的沈氏老宅上,仿佛加了一层美颜滤镜。一条小河从老宅门口流过,水面波光粼粼。

  这里,是由区镇两级政府出资,于近日修缮完成的沈志远故居,2024年被列入萧山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沈雅仙一袭红衣,从老宅内走出。

  沈雅仙一家是沈氏后人,也是沈氏老宅的守护者。在嫁进沈家之前,同村的沈雅仙就经常从父辈们口中听到沈氏台门里的风云传奇:沈氏台门原先是座三进宅院,当年有五兄弟住在这里,其中老五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知名人物沈肃文(沈志远的叔叔),老二之子沈霁春为革命烈士,老三之子沈志远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人民哲学家。

  沈志远(1902—1965),萧山瓜沥长巷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12月,受党组织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12月,沈志远回国,后因患病与组织失去联系而脱党。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出版总署编译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参事室主任,民盟上海市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他以研究和传播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著称。

  此次的修缮,主要针对老宅第一进,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于去年10月正式动工,今年1月底基本修复完成,共修缮了9间房,之后将用作展示展陈空间。

  在老宅门口两侧,精心陈列着叔侄三人的生平事迹展板,墙上挂着老照片。“老宅少说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原先的第一进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在沈雅仙的记忆里,他们一家人平时经常对老宅修修补补,尤其是下雨天,沈雅仙老公还要爬上屋顶修补瓦片,只希望把它好好保存下去。“为了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先辈精神,我们一直有意识地保护故居。关键是得到了区政府、镇村领导的重视,这个红色基地才得以修复。”

  据沈雅仙回忆,以前整个故居大约有1600平方米,现在还剩1000平方米左右。原先的三进宅院,现在还保留着第一进及东厢房。第二进在沈雅仙嫁进来的时候,已经改建成了楼房。第三进仅剩下一块空地。

  老宅被沈雅仙打理得井井有条。从古色古香的第一进进入,左侧是西厢房,现仅存一面斑驳的残墙;右侧是东厢房,依旧整齐地保留着沈肃文曾使用过的桌椅和器物。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仿佛一幅诗意的田园画卷:两片小菜园中,时令蔬菜绿意盎然,一棵枝繁叶茂的金桔树、一小片鲜艳的山茶花点缀其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色彩。

  沈雅仙还收集了不少与沈氏台门里人物相关的书籍与资料,自己读,也常常与孩子们分享祖辈的故事,希望他们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一些人看了报纸、书本上的介绍慕名而来,想了解台门里的故事,沈雅仙便向他们娓娓道来先辈的丰功伟绩、精神品质。她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守护老宅的决心,要让沈氏台门里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影像
两百年老宅修缮完成 沈氏台门焕新颜
党湾“知识盛宴” 激活企业发展新动力
北干开展今年首场无偿献血活动
吹风机为何会“发火”?这场消防实验来揭秘
红山青年企业家参观凤凰生命科学园
看画展
首届90后艺术家提名展在闻堰启幕
小心!青少年滥用这类药膏 腿上留下“永久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