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书皮是一种爱书的“传统”却不是“必需”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包书皮是一种“传统”。

  追溯往昔,从古时雅致的书衣,到老一辈的牛皮纸、报纸、挂历纸,以及后来样式繁多的薄膜书套,再到如今的自粘书膜、奶皮书套、果冻书皮,形式与款式不断推陈出新。在这变化的表象之下,始终不变的,是中国人的那颗爱书之心。

  不过,近些年,关于包书皮的争议却多了起来。每至开学前夕,“包不包书皮”的讨论总会成为热门话题。

  曾有报道称,全国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要用掉19.4亿张塑料书皮,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不可逆转的塑料污染和健康危害。 还有家长反映,现在的课本数量几乎是以前的两倍,包书皮成了一种任务,“让人包到心累”。当然,市场上那些设计“花头繁多”、价格 “日益高涨”的书皮,也让家长在经济上感到了不小的压力。

  书皮要不要包、能不能包,其实都行。

  包书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能够通过亲手劳动,增强对书本的重视。当他们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书本穿上“新衣”,那份亲手创造的成就感会增加他们对书本的爱护。但若是家长全部代劳,孩子没有丝毫的参与,就缺乏了“包书皮”的意义,失去了宝贵的亲子互动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也让这个开学前的传统保留项目变了味。

  不包书皮,同样是可行的选择。包书皮只是爱书的其中一种方式,它不是必需的。正如新街小学所倡导的一样,可以引导孩子养成看书时轻拿轻放、不在吃东西的时候看书、看完书放回原处不乱扔等习惯。用“小习惯”撬动“大教育”,让孩子们真正从心底、从日常养成爱书、爱学的习惯和理念。

  爱书,是人类文明传承中最温暖的脉络。新学期已开始,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爱书、爱读书、读好书。让书香弥漫在成长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影像
新学期 萧山这所小学“不包书皮”
北干街道组织开展 今年首场无偿献血活动
包书皮是一种爱书的“传统”却不是“必需”
渔浦社区乐跑嘉年华 党建共建凝聚青年力量
青年农创客的草莓园 迎来丰收季
泰和社区监察联络站品牌“和小廉”发布
楼塔企业“火力全开” 全力冲刺“开门红”
男子携带神秘液体乘机被拦 一查发现是“敌敌畏”
老兵志愿者出马 顺利调解居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