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项亚琼
走进位于蜀山路上的南宋官窑艺术馆,硕大醒目的礼器、小巧精致的茶具等2000余件青瓷作品有序陈列。墙上,一幅幅老照片记录了叶国珍为恢复和传承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付出的努力。
叶国珍,“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传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他用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破译消失了近800年的南宋官窑密码,成为一代集南宋官窑古瓷研究、复原、制作、烧造技术于一身的国家级制瓷大师。如今,叶国珍虽已年届七十三周岁,但每天大部分时间仍在窑炉旁度过。“我的人生信条就是‘生命不息,创作不止’。”叶国珍说。
以终为始 让南宋官窑技艺重放异彩
说起叶国珍与南宋官窑瓷的故事,时间还要拉回到56年前。
1969年,叶国珍从老家福建莆田来到杭州投奔兄长叶宏明,也就在那一年,他与南宋官窑结缘。说起这段“缘分”,叶国珍打开了话匣子:“来萧之前,我在仙游、金华陶瓷厂工作过,掌握了陶瓷造型模具制作和日用陶瓷配方等技艺。受哥哥影响,来到杭州后我有幸参与到一项重要的工作中——着手恢复失传近800年的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
然而想要破解消失800年的官窑密码,重现官窑瓷的昔日风采,又谈何容易。为此,叶国珍踏遍杭州乌龟山西麓的南宋官窑古窑址,从万千碎瓷片中破解数百年前的古瓷理化结构;历经数千次试验烧制,终于找到南宋官窑胎釉配方组成中的重要原料。1978年,叶国珍在通红的窑火中迎来了一套满足四大品质特征(“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和“厚釉烧造”)的南宋官窑瓷作品。同年,在仿南宋官窑瓷国家级鉴定会上,南宋官窑瓷复制品通过专家一致认证。
1991年,位于乌龟山西麓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成立。新的难题随之而来——南宋官窑瓷“紫口铁足”的奥秘在于其原料主要为乌龟山紫金土,而博物馆成立后,南宋官窑原址的紫金土无法再作为原料。叶国珍再次迎难而上,他埋首钻研配方,在无数次试验后,成功破解了采用杭州紫金土替代乌龟山紫金土的原料配方密码和工艺技术密码。该项科学研究及技术发明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长年身处生产一线,让叶国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制瓷经验,练就了“一指功”“泥上飘”“火沫眼”等制瓷独门绝技。他创作的仿南宋官窑双弦贯耳瓶、仿南宋官窑夔龙葵口盘等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收藏家评价叶国珍的作品是南宋官窑品质和青瓷艺术精华相结合的结晶品,是现代南宋官窑的经典之作,称他为“中国碎瓷王”。
守正创新 让南宋官窑飞入寻常百姓家
荣誉的接踵而至,并没有让叶国珍在南宋官窑的研究上停留脚步。为让南宋官窑更多走入大众,这些年,他还研制开发了南宋官窑冰裂纹茶具、十二生肖冰裂纹茶杯、春夏秋冬冰裂纹四季杯等品茗佳器,深受市场欢迎,并远销台湾、香港及其他地区。
与此同时,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宋官窑的文化和内涵,叶国珍、叶佳星父女俩遵循“让宫廷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理念,于2005年创办了杭州萧山南宋官窑艺术馆,至今一直免费供市民参观。艺术馆占地面积5332平方米,展馆面积3600平方米,内设展览陈列厅、藏宝阁、贵宾厅和品茗居,设置了馆藏系列、古瓷复制品、现代抽象系列以及传统定制四大区块。此外,在艺术馆内还开设了城市书房,除了种类繁多的官瓷,还存放着许多现在市面上已经无法找寻到的古陶瓷相关书籍,可供人翻看查阅,让更多的人能在这里找到官窑文化,体会宋代风雅,感受宋韵之美。
与其他博物馆、艺术馆不同,南宋官窑艺术馆集生产、展示、销售、研发为一体,为让市民不停留在欣赏层面,2010年,迭代升级后的艺术馆内开设了南宋官窑瓷艺体验中心,主要面向青少年开展各类研学项目。在艺术馆入口处的一间宽敞教室内,数十台拉坯机一字排开。每到假期,许多孩子来到这里,在参观青瓷作品之余,还可亲手体验拉坯、上釉、烧窑等青瓷制作全过程。
“文化的传承并不是靠一代人,是代代相传的。”秉持着这一理念,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叶国珍都会抽出时间,为社区、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提供科普公益讲座,致力于向更多人推广、介绍南宋官窑。此外,借助南宋官窑艺术馆这一传承宋韵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叶国珍还特别喜欢带着孩子们一起动手体验制瓷的快乐。一坨泥巴、一个工作台,配上小围裙,湿润的泥土滑过孩子们的手掌,飞入窑炉,一件件作品就这样变幻出来,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文化种子的同时,也种下了文化自信。如今,已有10万余人在家门口感受了南宋官窑的魅力,成为了宋韵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