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尘世中的理想主义

  文/龙烟

  《在峡江的转弯处》这本书很好读,才17万字,周末两天就能读完。

  作者不是什么名家大师,只是一个辞了职的前县委书记;书中讲述了自己的童年、恋爱、求学、工作等人生经历,文字平实朴素。

  但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9分,在微信读书上的推荐值更是达到93.3%,被归为神作,排名甚至高过刘慈欣的《三体》、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也高过一大堆国内外经典名著。

  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在我看来,普通读者对它感兴趣的第一个原因,是作者的身份。

  作者陈行甲,曾任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在任职的五年内,将87名涉腐人员绳之以法,还致力于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爱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后因种种原因辞职,是一个深受爱戴的好官,而读者总是对这样的好官热烈追捧。

  第二个原因,是这本书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顶住种种压力、铁腕反腐的事迹,揭露了当时该县官场中的种种潜规则和黑暗之处。而普通百姓是极少有机会知晓这些内幕的,这给读者带来了猎奇、解气又感动的体验。

  但对我而言,更让我触动的是他心路上的几重跃进,反映了一个身处尘世中甚至泥潭里的人,仍旧高怀理想主义信念,把赤子之心和人间大爱结合得如此完美,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大写的“人”字。

  该书前两篇文章,一篇写母亲,一篇写妻子。他对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描写得极为真挚,让我两次红了眼眶。

  陈行甲母亲吴治杰,出生于兵荒马乱的旧社会,家境贫困,从小命运坎坷。到了适婚年龄后结婚,婚后丈夫工作的地方离家很远,她独自背着一岁多的女儿去上工,怀着陈行甲时也不敢休息,直到肚子疼痛才自己生下孩子并剪断脐带。

  后来丈夫调到县城工作后,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在县城车站附近摆了个小摊,卖汽水饮料,还在附近的山脚开荒了一片土地种蔬菜。

  在陈行甲的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她一直默默支持着儿子。她的善良、坚韧等品质对陈行甲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母亲去世后,陈行甲久久不能释怀,多年后,在巴东的办公室的书柜正中间还留有他母亲的遗像。他把母亲的善良和正直铭记于心,努力像母亲那样干净善良地活着,并将母亲赋予他的这份爱和善良,践行在工作和生活中。

  他认为只要自己像母亲那样活着,就仿佛母亲还在。这是陈行甲独特的纪念方式。

  陈行甲对妻子刘宏霞的爱,则多了一份浪漫和温馨。

  大学时期,陈行甲因家庭条件等因素不敢追求刘宏霞,在经历了异地恋、分手等波折后,最终修成正果并一直伉俪情深。陈行甲工作繁忙,但只要在妻子身边,陪伴都是高质量全方位的。在刘宏霞感染新冠病毒期间,陈行甲再三劝导她吃药,两个小时量一次体温,给她讲笑话,还请心理博士线上会诊。两人会一起熬夜看世界杯,在相处中也充满了生活情趣。

  在陈行甲患重度抑郁症濒临崩溃之际,刘宏霞镇定地安排好孩子,陪他四处求医,帮助他走出了黑暗。当陈行甲面临工作中的巨大压力和生命威胁时,刘宏霞坚定地站在他身边。在陈行甲决定弃官做公益时,刘宏霞不仅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还表示“裸辞,没关系,我养你”,并在辞官与做公益接轨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出谋划策。

  他们俩的夫妻关系,是我能想象得到的最完美的关系:不仅深爱,还互相扶持、互相成就。

  我始终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心里越纯粹,境界越高,爱的能力就越强。

  他对亲人这种发自肺腑的挚爱,就预示了他以后在面对更宽广的人类群体,他的爱会更深沉、更博大,一直到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境界。

  看过陈行甲的感情经历以后,再来看他的从政经历,则是相当顺利的:

  他从1992年进入体制内,1994年提拔为副科长,1997年升正科,2003年副处,2009年就成为正县级领导,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得到总书记的接见。

  那为什么一个毫无背景的人,会升迁这么快?我觉得就在于他的担当精神。

  陈行甲在担任巴东县委书记期间的经历,在本书中写得比较详细,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疏导民意。由于巴东那几年接连发生轰动全国的恶性事件,线上攻击政府、线下大规模上访成家常便饭。陈行甲深入调研之后的结论是,不能怪老百姓,怨气戾气是被当时一些党员干部的恶劣作风给逼出来的,是被贫困封闭的千山万壑给憋出来的。他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回到人民群众中去,结穷亲,搞经济,集中力量解决老百姓最关注最头疼的问题,让老百姓真正“当家做主”。

  铁腕反腐。在巴东县执政的5年间,他亲自领导反腐败斗争,常年坐镇县纪委和公安局经侦大队,监督调查过程,面对求情、威胁和贿赂等,始终坚守底线,拒绝一切诱惑。他还查处“两违”建房535户,补缴税费近5000万元。 

  整治吏治。陈行甲先把矛头对准了“懒政怠政”,大会上点名批评外出不请假不报告的镇长,还开除了216个吃“空饷”的人,痛批各单位一把手的不作为。他以身作则,在大会上当着所有人的面表态,授权大家直接拒绝以他亲戚名义来走后门办事的人。

  发展经济。他积极推动巴东县的经济发展,利用巴东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亲自直播3千米跳伞、演唱MV等,宣传巴东旅游,提升了巴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

  改善民生。陈行甲推动修改医保目录,为白血病患儿家庭带来希望,关注民生福祉,努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他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心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他还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巴东县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回顾陈行甲所做的种种事情,没有一种为民请命的大爱和担当,是根本坚持不下来的。当时他的行为受到黑社会威胁、同事排挤、上司打压,但幸运的是,党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虽然个别自身不正的领导对他造成了困惑,但毕竟正直无私、眼光如炬的领导是主流。书中写到一个细节:2015年7月17日,省委书记、省长、州委书记、陈行甲一起闲聊时,省委书记意味深长地对州委书记说“如果我们要用他,你可要舍得啊!”意思就要提拔陈行甲到省里任职。对他来说,因为自己的担当精神,仕途一片光明。

  这时就会想到一个老话题,就是在体制内,哪怕抛开理想信念不谈,单纯从升迁的角度讲,一个有担当的官员到底值不值得?从陈行甲的经历来看,我认为是值得的。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陈行甲前程无量的时候,他做了一件让全国人民惊掉下巴的事情:辞职!

  分析他辞职的原因,我认为并不是网上盛传地说他得罪了太多人、干不下去了才出此下策。书中明言,他当时已经得到了省委书记、省长的大力支持,更是得到了中央的表彰,提拔已列入日程,个别对他有意见的上级,也都因自身出问题被处理了,应该说他面临的阻力已经没有那么大了。

  那么他为什么还是坚决要辞职呢?书中有段很感性的话,我认为能进入他的内心:

  “那段时间,我时常去巴东县城背后的大面山顶,从山顶俯瞰,滚滚长江从天边奔涌而来,遇到大面山的阻挡向右急转弯九十度进入西壤口,然后在不远处的官渡口转入开阔平静的江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实隐喻了我们的人生……在巫峡云巅的山顶,我悟到了自己应该怎么做。要解决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产生的层面来求解,因为如果在这个层面有解的话问题就不会产生了,我必须提升维度来思考和谋划。把人生长河看远,把个人名利看淡,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如果说人生好比爬山,上半场这座山,我已经到达了山顶,已经没有遗憾,人生下半场,我可以轻装上阵去爬另一座山了。”

  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当时经历了类似王阳明“龙场悟道”的过程,对个人、国家、历史的思考都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而他辞职后投身公益事业,就是对这一思考的实践。

  陈行甲自2017年投身公益事业, 2018年创立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专注于儿童大病救助;发起“联爱工程”,致力于消除现代中国的因病致贫现象,帮助一批白血病儿童得到救治。2022年,继续扩展公益项目,包括“传薪计划”“梦想行动”和“知更鸟计划”,得到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和认可……

  做公益是一项低三下四求人的事情,跟当官一呼百应的威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公益事业并不能救得全天下的苦难之人,但正如陈行甲喜爱的美国诗人狄金森的一句诗:“假如我能让一直晕厥的知更鸟重返巢穴,我便没有虚度此生。”

  这就是陈行甲精神的写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影像
独立的房间,不可或缺的精神港湾
尘世中的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