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故事

楼塔“细十番”

  ■缪丹

  古镇楼塔,水秀山清,人杰地灵。在这个千年古镇上,从明朝到现在,六百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一种民间乐曲——《细十番》。

  说起这个“细十番”,还有一些故事呢,且听我慢慢细说。      出身儒医世家的楼英,自幼聪颖,从小就对两样东西着迷,那就是医学和音律。

  相传,有一天,楼英在出诊路上,遇到了一支送丧队伍,棺材抬过之处,一路点点滴滴的血迹。楼英细心观察,发现这血竟然是从棺材里滴下来。他弯下腰查看血迹后,知道棺中之人并没有真正死亡,还可救治。于是要其家人开棺并亲自相救。原来棺中的人是一孕妇,因难产而死。楼英用银针扎她的胸口,不但胎儿顺利产下,孕妇竟然也死而复生。从此以后,民间便尊称楼英为“神仙太公”。

  这“神仙太公”一传十,十传百,名气越来越大,后来皇帝召他进京,任命为人医官。但楼英向来对仕途不感兴趣,他不要高官厚禄,不依附权贵,更不愿在太医院里与众太医钩心斗角。但他却趁机饱览了太医院珍藏的医学典籍,另外就是享受到了宫廷里的一些高级待遇,有幸聆听细十番乐曲。原本就对音律十分喜欢的楼英,在宫廷内听到曲调高雅的“细十番”,欣喜若狂,于是用心聆听,熟记曲调,几乎到了过耳不忘的地步。

  不久,楼英以年老有病为名,请求皇上“以老赐归”。衣锦还乡后,楼英不但医术更高明了,更可喜的是,他还给故乡楼塔带来了“细十番”。他一边问诊、著医书,一边在茶余饭后,以琴会友,邀请那些文人墨客、富家贤士一起在家中,演习丝竹管弦之法,传习“细十番”的各种古典套曲。与大家共同演奏“细十番”,以此陶冶情操,自娱自乐。从此,“细十番”,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细十番”这种曲调高雅的天籁之音,因其定位纯洁、高雅,所以演奏从不祭鬼神,也从不进入当地婚嫁、丧事和庆寿的门庭,演奏的主要曲牌一向被当地奉为“圣音”。但就这样的圣音,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又不进入红白喜事当赚钱的手艺,因此历史上记载,这“细十番”曾几度时断时续,有许多曲目均已失传。

  清朝光绪年间,留学日本的楼岳堂回家乡楼塔后,眼见“细十番”乐声衰落,艺人濒临灭绝。从小非常喜欢“细十番”的楼岳堂很是痛心。于是设法会同其他十来个同仁,聚在一起,一边研究吹拉弹奏的技艺,一边收集挖掘散落在民间的“细十番”乐曲,并用旧时的“工尺”记谱法记录了“望庄台”“一条枪”和“八板”等多首曲牌,就这样,楼塔“细十番”的曲谱终于被固定下来,从此,细十番的工尺谱再也没有流失,代代相传,一直保留到现在。

  其中,“望庄台”曲牌尽情地展示了大禹治水成功后山河壮丽、国泰民安的和谐环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整首乐曲节奏舒缓、乐声悠扬,仿佛从空中飘然而来,如行云流水,又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一条枪”曲牌集中描绘了大禹治水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曲调浑厚稳健,节奏高亢有力,体现了千万民众齐心合力搬抬巨石、与水患相搏的气势,并配以隐约可闻的劳动号子的阳刚之美,充分展现了“一条枪”套曲“热场冷处”“武场文奏”的艺术特色。

  而“八板” 曲牌则以喜庆见长,它节奏明快、轻松热烈,表现了老百姓为庆祝治水成功而载歌载舞、彻夜欢庆的热闹场景,曲子中鼓乐四起、欢快明亮,因其浓重的欢乐色彩,特别受人欢迎。

  楼岳堂还成立了十番会,留下许多传统,如“细十番”的演奏只用于公益事业,用作传统节庆及庙会族庆,只能“共享”而不得“私占”,它是给广大老百姓听的,不是为家庭、为有钱人服务的。

  楼塔“细十番”,自从有了这工尺谱,套曲的演奏形式固定下来后,一直延续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存着。

  “民国”初期,楼岳堂把“细十番”的工尺谱,交由第二代传人楼如竹、楼金焕保管。“细十番”,后来就这样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相传下来。

  “细十番”乐器有十番鼓、琵琶、二胡、三弦、古筝、阮等弦乐器,还有笙、箫、笛等管乐器,每当传统节庆及庙会族庆,“细十番”演奏者们总是自发义务演出。他们举着管、箫、笛、笙等等,以红灯笼引路,黄龙伞开道,踏着四方步,以士大夫的风度,儒生的雅气,缓步前行,将楼塔闹腾得人心欢畅、红红火火,给楼塔古镇增添祥和的气氛。若是逢年过节听不到“细十番”的乐曲,楼塔人就好像生活中缺少了什么。因深受大家喜爱,演奏者的无私奉献被当地人们誉为“十番精神”。 这“细十番”早已是楼塔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细十番”演奏人员如今已经进入第五代。

  第一代的老艺人已全部去世。

  第二代在20世纪50年代参加过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并获得了一等奖,还曾做过浙江广播电台的序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程赴楼塔录制“细十番”。第二代的老艺人大部分也去世了。

  第三代的老艺人参加过杭州市会演,现都已年届不惑。

  如今,第四代成了“主力军”,第五代有一些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也算是“细十番”后继有人了,他们将继续发展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

  楼塔中心小学已经把“细十番”作为了解家乡风俗文化的校本教程,列入课程表,学校还聘请老艺人进校授艺,聘请专业人士授课排演。尤其是近几年来,艺人们还融入现代成分,创作出了新的“细十番”乐曲。

  2006年,“细十番”在杭州休博会萧山之旅推介会上演出,得到了各界盛赞,并被列入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楼塔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细十番”,对于楼塔来说,它不但是一种民间乐曲,更是一种老传统,是奉献精神。将代代相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另一面~~~
民间故事~~~
如烟事~~~
醉花阴~~~
五味子~~~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萧看亚运
   第04版:小记者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财经
“此心不动如山”
楼塔“细十番”
学打算盘
阿Q行贿
野猫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