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起萧山 扬帆越关山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萧山区块五周年回眸

  ■文/记者 孔亮燕 林青颖

  通讯员 萧商

  五年前,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正式挂牌设立。自此,萧山正式进入“自贸时间”。

  立于开放创新的潮头,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萧山区块(以下简称“萧山区块”)始终坚持国家改革试点制度,奋笔书写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先行答卷”。

  五年探索,五年奋进,五年沉淀。如今,在这方16.09平方公里的高水平开放试验田上,已是硕果盈枝、成就斐然。

  五年间,聚焦“临空枢纽、数智制造、数字贸易”三大核心领域,萧山区块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开展了一系列首创性、系统化、集成性的改革探索,不断破除制度壁垒、激活发展动能——

  从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自贸试验区产业政策,到形成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制度创新案例,萧山区块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案例90余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市级50项;19个标志性成果入选全省自贸十大进展;作为全市唯一区块连续四年获评省自贸考核优秀……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因创新而强的萧山区块以仅占全区1.7%的土地,贡献了11.9%的税收和29.4%的进出口额,用“小”土地彰显出“大”价值。

  破壁·跑出开放“加速度”

  过去五年,面对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迫切需求,萧山区块始终将企业需求放在首位,聚焦企业诉求“痛点”“堵点”,在贸易、投资、运输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制度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区域竞争的“硬实力”。

  贸易便利化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提升区域开放能级的关键抓手。

  去年,萧山区块针对保税业务分装难题,在全国首创进口食品保税分装联合监管机制,有效破解“进口食品保税分装企业无法按进口食品标注并使用进口食品表形码”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内标签监管依据冲突、监管衔接不畅、多头执法、通关时间较长”难题,为进口保税分装业务增设“路标”,填补全国一体化监管协同机制的空白。

  “血清这类特殊物品进口风险高,耗时长。但现在通过‘白名单’机制,最快24小时就能从国外运抵实验室,全程无缝衔接,为我们研发工作抢出了宝贵时间。”帮助生物医药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的“白名单”机制,就是萧山在2022年率先建立的全省首个入境特殊物品安全联合监管机制。该机制通过“企业生物安全控制体系评估+产品入境前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入境后多部门联合监管”三重保障,解决了人血、细胞等特殊物品批量进口难题。

  不止于此,在萧山区块,一系列更具针对性、更富实效性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

  在全省率先落地带电、带磁敏货航空运输,累计享受便利化运输的跨境电商敏感货物8631票188吨;打造全省首家寄售维修型保税仓库,破解集成电路产线零配件品类杂、价值高、风险大等监管难题;落地全省首单航空器燃料供应保税监管新模式;首创“智慧保税仓库+飞机维修”一体化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航材减免税“一表多用”便利化改革,实现“仓库即车间、油罐即平台、数据即通关”的航空产业新生态……

  五年来,萧山区块累计推动90余项国家、省市级改革试点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多项经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和生命力。”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五年,我们始终在规则框架内打破思维定式、突破制度壁垒,以改革创新的‘加速度’,为区域开放发展按下‘快进键’。”

  聚力·构筑开放“新极点”

  自贸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能级平台的支撑与联动。五年来,萧山区块主动对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杭州大会展中心等重大战略平台,推动“自贸+数贸”“自贸+临空”“自贸+保税”的深度融合,形成“平台叠加、资源聚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

  每年金秋,杭州大会展中心总能吸引全球目光——作为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永久举办地,这里已成为数字贸易的“世界窗口”。在去年的展会上,3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企业参展,超3万名专业客商采购洽谈,20万人次观众在此感受数字贸易的蓬勃活力,113个总投资超1600亿元的签约项目从这里启航。

  这场盛会的“扎根”,正是萧山以开放平台链接全球资源的生动缩影。

  在萧山区块,临空经济与自贸政策的深度融合正催生出 “人流、物流、航空流”协同奔涌的生动图景。依托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枢纽优势,萧山区块持续放大制度红利,累计开通国际货运航线28条,开通省内首条第五航权杭州至悉尼、奥克兰的客运航线,实现“一航班跨三国”的自由通达。

  针对“人”的便利化需求,萧山区块联合机场国际事务服务中心落地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800万人次,为国际商务、旅游往来打开“快速通道”。在全省率先推出的国际空运货物“机坪直提”通关模式,货物无需进入保税仓库即可直接在机坪完成提取、装载,实现24小时“随到随提、随到随装”,大幅压缩通关时间。从航线拓展到服务升级,从政策突破到模式创新,萧山区块以“自贸+临空”的平台联动优势,构建起“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空通其路”的临空开放生态。

  萧山区块与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深度联动,自2022年便按下 “加速键”。这一年,杭州高规格召开临空经济示范区动员大会,全面开启蝶变跃升新实践。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综合保税三大专业园区落地后,为临空产业发展筑牢载体支撑。其中,综合保税区内的保税物流园区创新“一库两码”复合型监管,通过差异化监管模式破解传统保税物流瓶颈,带动一线出口数据稳步增长。

  如果说多维联动是萧山区块打通全球资源流通的“主动脉”,那么重大项目的落地则为这份“链接力”筑牢根基。

  五年以来,萧山区块先后落地eHub、国际货站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等重大项目106个,总投资超1600亿元。其中,2023年投用的国内首个“多层结构+智能化”杭州萧山机场东区国际货站,二期建成后将实现80万吨/年的国际航空货运保障能力;总占地210亩的eHub 项目2027年投用后,将助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成为全球邮快跨集散中心;而今年开工的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未来将填补浙江航空高附加值产业空白。

  释放·激活经济“新引擎”

  制度创新的深度决定开放红利的广度;平台联动的力度催生经济发展的速度。五年来,萧山区块不仅在制度突破、平台协同上持续发力,更将改革创新的“势能”转化为企业受益、产业升级的“动能”——

  从跨境资金流动提升,到离岸贸易成本降低,再到跨境电商创新赋能,一系列精准化、实效化的红利释放举措,正为开放型经济打通“快车道”,让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时轻装上阵、加速前行。

  在跨境金融领域,萧山区块为企业全球资金配置“松绑提速”。一方面,推动跨国公司搭建资金管理平台,支持企业开设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FT账户等,帮助企业整合境内外资金资源。2022年,万向集团成为全省首批、杭州首家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试点企业。随后,恒逸石化、友佳精密等企业也相继开立本币或外币资金池,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上千万元,相关账户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另一方面,探索跨境支付新模式,2024年借助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完成全省首笔50万元人民币跨境支付,交易周期从2—3天压缩至半天,交易成本降低50%以上,为企业跨境资金往来打造“高速通道”。

  在离岸贸易方面,萧山区块从政策与服务双向破局。政策层面,对注册在浙江自贸试验区的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书立的买卖合同免征印花税。今年7月,浙江健盛集团成为杭州首家享受该政策的企业,初次享受买卖合同印花税优惠达9.6万元。服务层面,积极推动区内银行上线“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背景核验应用场景”,形成全面、规范的订单流、货物流、资金流信息,自动生成真实性核验报告,破解离岸贸易真实性核验难题。

  在跨境电商领域,萧山区块既立足本地产业特色,又着眼全局体系搭建,走出“数字赋能 + 全球布局” 的出海新路径。一方面,围绕羽绒、五金工具等本土特色产业,在区内建设出口集采中心;在越南重点布局海外仓与直播基地,建设东南亚营销中心,形成采购销售国内外联动格局,助力企业打通出口新路径。另一方面,以改革创新为牵引,打造 “全球跨境电商四中心”,即产业带跨境智链中心、全域直播营销中心、海外供应链服务中心、贸易风险应急服务中心,通过改革创新探索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东风浩荡自贸新,征程万里更越关。

  看未来,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萧山区块将继续高举制度创新之旗,拓宽开放新通道、增强发展新动能,以更强魄力、更高水平迈向未来,为萧山、杭州乃至浙江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再续新篇、再立新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萧山区块五周年回眸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调查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专题
风起萧山 扬帆越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