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项亚琼
屋外街巷热闹,屋内却静得出奇。朴素整洁的陈设透着岁月沉淀的安然,96岁抗战老兵张明轩安坐椅上,目光缓缓掠过桌案上的一枚枚勋章。那些带着时光痕迹的物件,似在无声诉说过往。
1930年,张明轩出生于山东济阳一户贫苦农家,15岁时便投身革命。从抗日战场的枪林弹雨,到抗战胜利后马不停蹄奔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战役,他一路冲锋。硝烟散尽,卸下军装的他走进书声琅琅的校园。阵地虽改,那颗滚烫的初心从未冷却。1984年离休后,烽火淬炼的赤忱经岁月沉淀愈发纯粹,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悄然化作照亮孩子们求学路上的光。
军章映岁月:青涩少年的家国抉择
山东济阳,坐落在齐鲁边区的广袤平原上。抗战时期,这里变成沦陷区,日军仗着平原无险可依的地形肆意扩张,每三五公里就竖起一座炮楼,以城镇为支点织成严密“囚笼”,死死绞杀抗日力量,百姓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苦苦挣扎。
13岁起张明轩便在地主家做长工,沉重的活计让他不堪重负。这份营生是长工李季伍介绍的,对方常借着“打牌”的由头组织工人秘密碰头。张明轩年纪小,常被安排在门外望风,他竖起耳朵听屋里压低的谈话声,心里揣着莫名的庄重。1944年,李季伍的行迹被地主察觉,无奈之下只得决意离开。张明轩的父母郑重地将孩子托付给他,离开那天,两人深一脚浅一脚走了整整20公里,在偏远小镇的油灯下,张明轩与组织接上了头。“李季伍,便是我所在部队的大队长。”回忆起这段往事,老人的语气里仍带着深深的敬重。
“一开始我是从通讯员做起的。”张明轩说。那时战线被封锁,信息传递困难,通讯兵们便四散在各处,在日军据点里扮成伙夫、马夫、理发员等。张明轩常扮成小乞丐,把密信缝进贴身内衣,与人接头时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举动与平常的话语背后,却扛着千钧重担,稍有闪失,便是生死之别。
血火中淬炼:千钧一发的铁骨铮铮
从隐蔽战线的机敏周旋,到直面炮火的生死冲锋,少年时埋下的家国信念,在枪林弹雨中淬炼成钢。战场上的每一刻,都在生死边缘撕扯。1945年攻打山东宁津县城的战斗,成了张明轩心头永远褪不去的烙印。
当时,不足400人的队伍,要撼动800余名日伪军占领的城池,无异于以卵击石。为了达到偷袭效果,战斗天不亮就打响了,从南门一直打到北门。那时张明轩已是排长,攥紧步枪带着40名战士冲锋在前,在血火中与敌人拼杀,半天厮杀下来,40人只剩13人。“日军靠武器,我们拼意志!”张明轩眼里闪着光,“那时最常喊的是‘同志们,再多拼最后5分钟!’,子弹打光拼刺刀,刺刀断了用枪托,枪托裂了就用拳头,我们从没想着退,就要战到最后一刻!”凭着这股豁出去的狠劲,他带着剩下的战友,在枪林弹雨中硬生生蹚出了一条生路。
抗战胜利后,张明轩随地方武装继续投身战斗,烽火的淬炼让他对信仰的追寻愈发笃定。1947年4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所在地方武装并入第三野战军,张明轩便跟着部队先后投身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战斗……硝烟散尽,张明轩随部队留在浙江,从绍兴军管委到萧山剿匪,最终在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
礼敬新时代:九旬老兵的赤忱守望
在战火中锻铸的赤忱,并未随硝烟散尽而黯淡,反倒在岁月流转中,于新的“阵地”上生长出愈发深沉的力量。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书声琅琅的校园,张明轩把军人骨子里的赤忱融进了教育的土壤里,让那份滚烫的信念,在笔墨书香中持续沉淀。
张明轩先后在萧山县教师进修学校、萧山二中等单位工作。1984年12月离休后,他仍是学校的“常客”:退休党支部活动从不缺席,给年轻教师讲革命故事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把学生教好,就是当下的胜仗。”2024年3月,张明轩再一次走进萧山二中,仔细打听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细节,并郑重捐出5万元积蓄,连同数张在校时的珍贵老照片一并交付,一言一行里,满是对教育事业深植于心的真挚情谊。
校园里的坚守,源于年少时的赤诚担当。当胸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挂于胸前,张明轩缓缓抬手,敬了一个标准军礼。勋章的微光,串联起他从少年战士到白发老者的漫长征程。如今96岁的张明轩,仍保持着每天读报看新闻的好习惯,自己照料日常起居,生活中满是让人敬佩的自律与通透。当被问及一生骄傲事,他笑着回答:“打跑侵略者,看着孩子们有学上,够了。”从烽火少年到校园园丁,张明轩用一生证明:真正的坚守,从不是一时热血,而是把对家国的忠诚、对教育的热忱,化作日复一日的笃定坚持,最终酿成跨越岁月、从未褪色的赤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