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何可人 通讯员 周介媛)昨日上午10时许,益农镇三围村的折耳根(鱼腥草)种植基地里,5个移动采摘棚错落分布在田垄间,9名工人正忙着采收。“先铲叶再松土,拔的时候得顺着根须走!”一位大姐手持三齿耙,铁齿插入土中轻轻一撬,白胖的地下茎便裹着泥土潮气露出来,抖净泥沙后丢进篮筐,动作一气呵成。
这片200亩的露天基地,藏着负责人何云贵的“跨省种植梦”。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他从小熟悉折耳根的习性,“云贵川地区虽说是折耳根的原产地,但要是地块土质不行,也种不出好根。”2019年,经朋友介绍来三围村,他抓起一把沙壤土捏了捏,当即拍板:“就是这里了!”
如今走进基地,田垄间每隔几米就有一道浅沟。“这是排水用的,雨天能及时排涝。”何云贵解释,折耳根喜暖喜湿却怕涝,益农的气候和土壤刚好适配,唯一要防的是盐碱地。“之前在偏咸的田里种,苗容易死,后来测土调肥,才算摸透了这里土地的‘脾气’”。靠着除草、施肥、控湿这“三板斧”,基地实现了四季采收,亩产最高达七八千斤。
“以前在老家,折耳根大多是自种自吃,哪想到能卖到上海、嘉兴!”何云贵手机里存着各地批发商的联系方式,每天采收的新鲜折耳根,经过分拣、清洗、捆扎,上午装上冷链车,傍晚就能出现在异地的农贸市场里。何云贵说,凉拌折耳根最受食客欢迎,加辣椒油、蒜末和醋,脆嫩爽口;也有中药商批量采购,“这东西清热的功效,老一辈人都认。”
随着销路拓宽,基地日销量从最初的几百斤涨到最多时三四千斤,行情好时能卖5元一斤。“折耳根从云贵川来到萧山,算是扎稳根了!”何云贵笑着说,“未来争取把这口鲜,送到更多人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