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俞楠 通讯员 汪梦悦
黄色的工装,配上同色系的头盔,还有一辆用了很久的“小电驴”,这名来自安徽的小伙儿,就这样每天穿梭在盈丰街道的大街小巷,与其他外卖员不同的是,他左臂上那枚鲜红的“平安骑手”袖章,总在车流中格外醒目。
两年前,经公司推荐,赵朋飞加入“平安骑手”队伍,成为6000多名“盈丰义警”中的一员。起初,他以为这只是“多戴个袖章”的小事,直到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他才真正读懂这枚袖章背后的重量。
那天的雨下得又急又猛,风把雨衣掀得翻卷起来,冰冷的雨水顺着衣领往脖子里灌。而送餐箱里,几单热乎饭菜正随着电动车不停颠簸,超时提醒的蜂鸣声在雨幕中格外响亮。可当路口那辆扭曲变形的三轮车闯进视线时,赵朋飞来不及多想,猛打方向、甩下车撑,快步冲了过去。
“大爷!能听见我说话吗?”他俯下身查看,车内老人声若游丝,神志已不太清晰。
“您别怕,我就在这里,警察马上来,您的家人也在路上。”蹲在车边,一遍遍地重复着安慰的话,哪怕自己的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也只想让老人多一分安心。
后来,救护车和警车相继赶到,他又忙着帮医护人员抬担架,细致地指认现场情况:“当时雨下得比较大,我本来以为是停在那,后来不放心又回去看,才发现是撞上了……”直到载着老人的救护车鸣着警笛驶远,他才想起餐箱里还有几单早已超时的饭菜,手忙脚乱地擦了擦脸又忙着上路了。
“本以为会被顾客埋怨,没想到解释完情况,大家都特别理解。”让赵朋飞意外的是,当他拨通顾客电话解释情况时,电话那头没有埋怨,反而满是关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赵朋飞眼底仍有暖意。
从那以后,赵朋飞的“送餐路”,多了份“主动守护”的心思。看到老人颤巍巍过马路,他会停下车扶一把;发现小区消防通道被杂物占用,他会掏出手机拍下来,第一时间发到“平安骑手”微信群里——这个群是他和伙伴们的“作战中枢”,只要消息发出,不到一分钟就能收到派出所的回应,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以前是‘送完单就走’,现在总忍不住多留意两眼,总想‘能帮就帮一把’。” 赵朋飞笑着说道。
他总说,自己能沉着应对突发情况,多亏了街道组织的“平安骑手” 培训课。应急救护时怎么判断呼吸、交通疏导站在哪个位置、哪些地方容易藏安全隐患……课堂上教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了他守护平安的“硬本领”。
善意从来都是相互的。在盈丰待久了,赵朋飞也收到了不少温暖:有次送单途中,他突发晕眩,几乎站不稳,巡逻的盈丰交警见状,立刻扶他到路边坐下,还小跑回岗亭取来藿香正气水喂他喝下;还有一回深夜送餐,他在小区里找不到楼幢,物业工作人员不仅安抚他“别急”,还亲自领着他找到目的地,帮他赶在超时前完成配送。
更让赵朋飞觉得贴心的是,加入“平安骑手”后,他的基础信息被录入街道系统,省去不少登记步骤,跑单效率更高了。累了、渴了,他还经常会去“歇会儿吧”点位休息一下——那里有凉饮、有座椅,是他和同行们的“清凉港湾”。“这些年一直留在盈丰,是因为这里真的很温暖、很有安全感。”
如今的赵朋飞,早已把家安在了盈丰。上个春节,他把家人都接到这里,煮了一桌子菜,在忙碌的送餐间隙享受团聚时光。他还在老家为孩子置办了学区房,爱人也留在盈丰,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生活嘛,就是你帮我、我帮你。”这是赵朋飞常挂在嘴边的话。17年的奋斗,赵朋飞把“异乡”过成了“故乡”,把“送餐路”走成了“守护路”,在烟火气里,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