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于晓
这些年的节假日,我常常会抽出时间,在西湖边的群山中,行走。我也希望着,在这日复一日地行走中,能够健身,更能够获得一些心灵上的启迪。也因此,在拿到赵国瑛的诗集《我走在今天去明天的路上》之后,我最先阅读的是第六辑《登山记:湖山知己》。读着这些诗作,让我从诗人赵国瑛的文字中,又一次走进,回味着西湖的青山绿水。
湖山,当然是知己,对此,我深有同感。与赵国瑛所不同的是,我走了那么多年的西湖群山,很少留下过文字。并且,在爬山过程中,我几乎很少会留意一路所遇的“景”,都叫些什么名字。仿佛西湖山水,都被别人写尽了,而我行走在山水间,觉着只要可以获得一种身心的享受,就够了。所以,这一次,我是跟着赵国瑛的诗作,重新认识这些山的。玉岑山、马鞍山、北高峰、南屏山、龙头山、凤凰山、孤山、玉皇山、伍公山、将台山、天竺山……有的山名,我似乎还是第一次听说,尽管在记忆中,我应该是走过的。
西湖边的绵绵峰峦,在赵国瑛的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诗人的呼吸和心跳,也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是的,每一座山都是不一样的。同一座山,也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但真要写出每一座山的不同之处,也是很有难度的。赵国瑛的登山诗,对每一座山的描绘,都各有侧重。灵峰梅意清幽,梅家坞溢着茶香,六和塔在聆听钱塘潮,十里琅珰树影斑驳,九溪十八涧游鱼历历可数,黄龙洞隐隐约约,灵隐禅意袅袅……
赵国瑛在诗中说,“每座山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眼看西湖,另一只眼看钱塘江”,我想,当看西湖与看钱塘江,所看的角度不同,也会领悟到不一样的“意境”。读着这些像登山的脚步一样,抑扬顿挫的诗句,常常会令我身临其境,更让我相信,诗和山水,都是可以慰藉心灵的。
诗集《我走在今天去明天的路上》,共分六辑。特别喜欢第一辑《梦停留的地方》,这一辑的诗作,大多数写的依然是杭州的山水。其中的《西湖残荷》《南山造像》《深潭口》《大写意》等等诗作,“画”出了西湖、西溪、运河、良渚……这些杭州山水的“灵秀”。我之所以说是“画”,是因为在读着这些诗作时,我仿佛已经置身在“画”中了。或许,这得益于杭州山水,原本就是一卷书画,你只要把它“绘”下来即可。忽又觉得,仅仅描绘是不够的。诗人所要做的,还必须赋予山水以“魂”。有了“魂”,风景才可以从大自然中,脱颖而出,进入诗中。“流浪的卵石/在溪中打坐”“蜡梅开口/用黄色的声音”“雨后,西湖群山/有一万匹白马/跃上山巅”“艾草钻进糯米粉里/变成清明的肉身”……这些时不时冒出的“金句”,总让我眼前一亮。
第二辑《风走过的声音》,收录的是诗人赵国瑛在各地行走时所留下的诗歌。“我在甲板上像一棵移动的树/忙着与等我亿万年的群山合影”“石头叠着石头/仿佛一个个哑谜”“我们忘了时间也有一个开关/让我们从春天回到初秋”“到河对岸去/桥没问我从哪里来”……在赵国瑛的诗中,类似这样的诗句,俯拾皆是。这样地,我一边阅读着,一边跟着诗人到各地游历。身子,像风一样地走过,却留下了清晰的“脚印”。
在第三辑《鲜亮的事物》中,那些被赵国瑛随手拈来,入了诗的事物,仿佛都在去往明天的路上,鲜亮着。翻开第四辑《孤独与沉思》,很快吸引我的是那一首《我和时间同时落地》:“每一天,我和时间同时落地/我被它包围/在它肚子里做事、叹息、流泪/我回头,它是我消失的影子/遗落在尘埃”。是的,我们一直都在时间里行走着,在自己的风景里,看着别人的风景。第五辑《雪落在别处》,这一辑中的诗作,诗人围绕着村居、农耕、传统节日、草木花鸟等等,进行着“回望”和“写意”,一再地,让我在诗里诗外,学习着如何热爱生活,感受着无处不在的乡愁。
合上诗集回想,感觉赵国瑛的诗,很多是写山水大自然的,这似乎也是我所喜欢的。这些年,我特别喜欢走进大自然,感受那种郁郁葱葱的生机,以及野趣盎然的诗意。我甚至觉得,我们应该向大自然学习写诗,并且有许多“诗”,大自然早已替我们写好了,我们只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就行了。
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日出日落,瞬息变幻,哪一时不可入诗,哪一处又不是诗呢?在我们所生活的大自然中,处处有诗在生长着,只等你去采撷。
“世界每天都有大事发生/对于我/这些都是小事”“我走在今天去明天的路上/时间怀揣死亡或新生/一路敲开陌生的大门”,赵国瑛在诗作《我走在今天去明天的路上》中,这样写道。是的,我们都生活在时间里,我们既有着共同的时间,也有着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
风景在路上,在我们写诗的时间里,不妨试着到高处去仰望星空,在低处体味人间烟火。我想,这“仰望星空”与“体味人间烟火”,也许,正是诗,或者我们这些写诗人,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