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咖啡祛魅与底色回归

  文/王哲君

  楼下的咖啡店又换了招牌,玻璃橱窗里陈列着缀满金箔的特调咖啡,杯套上印着“限量款·山茶花dirty”。我站在门口看了半分钟,转身走进便利店,要了一杯热美式。

  几年前,第一次喝手冲,咖啡师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就觉得仪式感爆棚,肯尼亚豆的莓果酸在舌尖炸开时,甚至专门写了条朋友圈:“原来咖啡不是只有苦。”后来像收集邮票一样打卡各种品类,浅烘的耶加雪菲要配冰滴,深烘的曼特宁得用摩卡壶煮,连喝拿铁都要挑剔奶泡的绵密程度。那时候的咖啡像本翻不完的书,每天都能发现新章节。

  去年,家附近一口气开了四家咖啡店,每家都在推“季节限定”:桂花龙井美式、陈皮普洱拿铁、还有酒糟特调。我挨个试了个遍,却在某个加班的深夜愣住——面前这杯号称“用云南小粒豆冷萃16小时”的咖啡,喝起来居然和三年前喝的拼配黑咖没太大区别。而为了这杯“差异化”,我比平时多花了15块,等了20分钟。

  现在的咖啡店像在参加一场永无止境的选秀,拼命给自己加戏。仔细想想,咖啡好像正在沿着奶茶的老路狂奔,把自己泡成了一杯五颜六色的糖水。街角的咖啡店又出了新品,“草莓厚乳Dirty”的海报贴在最显眼的位置,杯壁上挂着粉色奶泡,顶上撒着冻干草莓碎——这杯看起来更像奶茶的东西,正被归类到“精品咖啡”的菜单里。菜单上密密麻麻的“咖啡+”选项里,燕麦奶、椰乳、焦糖酱成了主角,浓缩咖啡反而成了可有可无的“调味剂”。有次点了杯“黑糖珍珠拿铁”,喝到最后才发现,咖啡的苦味早就被糖浆盖得严严实实,和一杯加了咖啡因的奶茶没两样。

  奶茶和咖啡的底色,是截然不同的。奶茶从诞生起就带着市井的甜暖,珍珠、椰果、烧仙草都是让快乐加倍的配料,它的使命是讨好味蕾,把日子过得甜一点。可咖啡的底色里,藏着点成年人的清醒——微苦的回甘里有清晨的挣扎,浓郁的焦香里有深夜的坚持,它更像个沉默的伙伴,陪你扛过那些需要咬牙撑住的时刻。现在的咖啡却忙着学奶茶加青稞、加麻薯,甚至加爆珠,把原本的微苦调成了齁甜,就像把一本严肃的书改成了热闹的漫画,虽然读着轻松,却丢了最珍贵的内核。

  慢慢的,我开始怀念最朴素的喝法。早上路过便利店,买杯现磨的热美式,用纸杯装着,烫得指尖发麻,喝起来带着点焦香,10块钱就能喝到冒汗。周末在家,自己用最简单的法压壶煮一壶,无糖无奶,反而能尝到咖啡豆本身的坚果香。

  这大概就是咖啡给我的“祛魅”吧。好咖啡和好日子一样,内核都是简单。就像恋爱到最后,不是看对方送了多少玫瑰,而是清晨醒来递过来的那杯温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萧友圈
   第06版:生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财经
“睡眠经济”爆火背后 是失眠困境与消费迷局
《我播种黄金》
《放宽心 吃茶去》
《人间旅馆》
《她的第三种生活》
咖啡祛魅与底色回归
《迷失者的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