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睡眠经济”爆火背后
是失眠困境与消费迷局

  文/王哲君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我国18—35岁人群失眠率达31.2%,《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亦指出,成年人失眠症状发生率为39.5%,慢性失眠症患病率15.8%,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成主要困扰;而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睡眠经济”规模将破1200亿元。

  一边是千亿市场的热闹扩张,从几十元白噪音App到上万元线下疗程,各类助眠产品涌向杭州、上海等城市;另一边却是消费者“越买越难睡”的普遍困惑。这场围绕“好睡眠”的消费狂欢背后,藏着多少未被戳破的迷局?

  猎奇服务的效果待解

  在杭州、上海等城市的核心商圈或写字楼周边,主打“深度助眠”的线下机构并不少见。部分门店以“地域意境+高端体验”为卖点,比如杭州部分高端SPA机构推出含助眠概念的套餐,依托湖景等环境优势,搭配宣称添加“天然植物成分”的精油,结合声波放松环节,单次消费多在800—1000元——这一价位与当地高端SPA市场行情相符,此类机构常以“定制化放松”为核心,间接关联“助眠”效果。

  上海则有部分养生机构将沙疗纳入特色项目,虽未明确标注“商务专属助眠”,但会强调“热疗放松、调节状态”,部分搭配私密空间、专属服务的套餐价格超1200元。不过,普通沙疗项目定价多在100—400元,高价套餐的溢价主要来自环境、服务附加值,而非沙疗本身的“助眠功效”。

  从消费者反馈来看,这类服务的实际效果与宣传存在差距。多数人表示,按摩、声波、热疗等环节能带来短期肌肉放松,但对入睡困难、睡眠浅等核心问题无明显改善;沙疗项目因体验感差异大(部分人觉得闷热不适)、效果不持久,被不少人质疑“性价比低”。更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此类机构未公示医疗或养生相关资质,仅以“客户反馈好”“进口技术”为宣传依据。

  “这类服务缺乏明确科学依据。”从事睡眠医学研究多年的临床医生表示,睡眠问题多与神经调节、心理状态相关,热疗、香薰等手段只能缓解表层疲劳,无法解决深层诱因;且高温沙疗对高血压、皮肤敏感人群存在健康风险,目前尚无权威临床研究证明其能改善长期失眠。此外,机构常以“效果因人而异”模糊承诺,消费者后续维权难度较大——有杭州消费者曾花费5000元购买10次助眠相关SPA疗程,最终因“早醒问题无改善”申请退款,却被要求“搭配其他产品巩固效果”,无奈不了了之。

  “科技感”包装下的体验差异

  线上渠道是睡眠仪的主要销售场景。杭州本土电商平台上,“睡眠仪”相关产品超千款,价格跨度从99元到2000元,不少标注“本地仓发货”的产品月销破万;上海消费者则更倾向通过跨境渠道购买“进口睡眠仪”,宣称“源自德国、日本技术”的产品溢价明显,部分价格超1500元。

  从产品类型来看,白噪音播放器、头部按摩仪、“脑电波调节”类仪器是主流。其中,白噪音播放器对轻度入睡困难者有一定辅助作用,能通过营造稳定声场缓解外界干扰,多数用户反馈“可缩短10—20分钟入睡时间”;头部按摩仪则以物理放松为主,对因颈椎紧张影响睡眠的人群有一定帮助,但对睡眠浅、早醒无效,部分用户甚至觉得“按摩后头部更兴奋”。

  争议最大的是“脑电波调节”类仪器。此类产品多宣称“通过经颅微电流调节脑电波频率”,但用户体验两极分化:近半数人表示“佩戴不适(电极片硌压、电流感明显)”,且未感受到睡眠改善;少数觉得“有效果”的用户,也承认“可能存在心理安慰作用”。专业医生指出,目前仅有少数医用级脑电波调节设备有明确临床数据,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家用产品的电流强度、作用靶点缺乏统一标准,效果难以保证,“无论是本土生产还是进口,都需谨慎选择”。

  保健品“自我疗法”难解焦虑

  保健品与“自我疗法”是失眠者最早接触的助眠方式,且带有明显地域消费特征。杭州市场上,酸枣仁茶、茯苓膏等药食同源类产品较为常见,多在药店、特产店售卖,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上海则更易买到进口GABA软糖、褪黑素制剂,部分产品因“跨境专供”标签价格更高。

  从使用效果来看,这类产品的“短期效应”明显。比如褪黑素,初期能帮助缩短入睡时间,但长期服用后易出现“效果衰减”,需增加剂量,停药后甚至可能加重失眠;酸枣仁茶、GABA软糖等则更多起到“心理安慰”作用,多数用户反馈“喝着/吃着感觉‘有用’,但实际睡眠质量无实质变化”。执业药师提醒,褪黑素仅适用于短期倒时差或偶发性失眠,长期服用会抑制自身激素分泌;药食同源类产品效果因人而异,且不能替代药物治疗,脾胃虚弱、过敏体质人群需谨慎使用。

  “自我疗法”的困境则更突出。杭州流行的“睡前冥想”、上海常见的“夜跑助眠”,初期能帮助部分人放松,但一旦遇到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情况,效果便会消失,甚至产生反作用——比如夜跑后身体兴奋导致睡眠更浅,冥想时过度关注“是否放松”反而引发焦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分析,这些方法本质是“表层干预”,若不解决失眠背后的深层诱因(如高压工作节奏、作息紊乱、情绪焦虑),仅靠盲目尝试,只会让失眠者陷入“尝试—失望—更焦虑”的循环。

  睡眠市场中寻找睡眠方向

  采访中,多数失眠者提到“越买越焦虑”的感受。杭州消费者刘芳三年来在助眠产品上花费近3万元,从街边的养生膏到商圈的SPA卡,每次购买都抱着“这次肯定有用”的期待,却一次次失望;上海的王浩则吐槽“助眠消费太贵”,跨境代购的睡眠仪、高端机构的疗程随便一花就是几千元,效果却不如老家寄来的荞麦枕头。

  这种焦虑还被市场进一步放大。杭州的助眠机构常以“慢生活”为噱头,宣称“帮你逃离工作压力”;上海的产品则主打“高效助眠”,迎合“快节奏人群”的迫切需求。“商家抓住了失眠者‘急于解困’的心理,用地域特色或概念包装服务,却回避了‘对症治疗’的核心。”心理咨询师表示。

  专业人士建议,失眠者首先应明确自身失眠类型:若为生理性问题(如睡眠呼吸暂停),需及时就医干预;若为心理性问题(如焦虑、压力),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若为环境性问题(如噪音、光线),则可借助白噪音、遮光帘等基础工具改善。“盲目消费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延误改善时机,不如先从调整作息、梳理情绪等基础方式入手,找到适合自己的‘慢节奏’。”

  如今,刘芳开始固定23点上床,周末去湖边散步而非泡养生馆;王浩放弃夜跑,改用艾草泡脚包睡前泡脚,并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工作焦虑。“虽然睡眠改善不是一蹴而就,但比买产品踏实。”刘芳的感受,或许道出了众多失眠者的共同需求——好睡眠的答案,从来不在消费清单里,而在对生活节奏的掌控与对自我状态的接纳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萧友圈
   第06版:生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财经
“睡眠经济”爆火背后 是失眠困境与消费迷局
《我播种黄金》
《放宽心 吃茶去》
《人间旅馆》
《她的第三种生活》
咖啡祛魅与底色回归
《迷失者的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