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项亚琼 通讯员 边程程
千年临浦因先贤辈出积淀成深厚人文沃土,一座座名人名馆恰似串联历史的珍珠,让珍贵的精神遗产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坐标。尤其是自暑期以来,一批又一批寻访者循着文脉踪迹而来,为这些场馆注入人气的同时,在展陈间与历史对话,在感悟中与先贤精神相触。
名人名馆:镌刻古镇灵魂的文化坐标
临浦街巷深处,名人名馆如星散落,以精神为线相连。它们不仅是建筑地标,更是解码古镇灵魂的文化坐标——实业赤诚、史学风骨、教育火种,皆在展陈与故事中流淌。
柏山陈社区的陈朵如陈列馆,藏着临浦的实业密码。“零存整付”契约让普通劳动者惠享储蓄服务,原始账簿记着民生温度。解放战争时期,陈朵如以银行作掩护支援地下组织,“心向光明”的密信诠释着“实业救国”的赤诚。“课本里的‘实业救国’有了具体模样,陈朵如先生用专业和担当诠释了爱国,值得我们学习。”一位中学生参观完后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
西小江畔的蔡东藩故居(临江书舍),白墙黑瓦间透着史学风骨。这座小院诞生了600余万字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拒写“粉饰史”的坚守,让青少年读懂“以史明志”的力量。书舍与东藩小学联动,孩子们临摹手稿时,悄然接过独立思考的接力棒。
傅彬然纪念馆里,教育火种穿越百年仍炽热。上世纪30年代《中学生》杂志上“莫做温室花,要为燎原火”的寄语,战时空袭下“守住民族的魂”的教室板书,连同刻在教案上“教知识更教风骨”的手书,烛照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道路。
三座场馆虽各有侧重,却共同构筑起临浦的精神基座:陈朵如以实业为笔,书写家国担当的赤子情怀;蔡东藩以史笔为刃,剖开时代迷雾的清醒坚守;傅彬然以教育为炬,点燃民族未来的希望之光。它们让古镇的历史不再是泛黄的故纸堆,而是可触摸的精神脉络——从百年前的民生温度到穿越战火的理想之光,从先贤的风骨传承到当代的教育实践,这种贯穿古今的精神脉络,成为滋养临浦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
文脉传承:从场馆辐射到生活的文化浸润
当先贤的精神从展柜中的契约、手稿、教案里“走”出来,便成了可触摸的日常。当下,临浦镇正依托“临浦兵锋·迷彩守护”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品牌,通过招募退役军人红色宣讲志愿者、兵锋力量老兵志愿者以及匠心少年讲解员,为村社注入多元服务动能——既丰富村社服务内容、助力村社治理提质,更以“老兵+少年”的接力模式深耕红色文化传承。
为让“童声传史”的力量持续生长,近日,“临浦红色研学·红领巾讲解员培训”在临浦文化馆1楼小剧场温情启幕。活动特邀中国水利博物馆专业讲解员授课,内容紧扣临浦本土文化印记,系统讲解礼仪规范与史料解读技巧。讲座结束后,“小小讲解员”们转场至临浦体育馆亚运遗产馆实训,面对运动员签名道服、贵宾签名册等展品,试着用童真视角讲述亚运故事——这既是对“场馆+教育”模式的深化,更让红色文脉与亚运精神在实践中完成了一次生动接力。培训之后,“小小讲解员”们将陆续走进临浦镇名人名馆,用童声解读史料里的温度;“临浦兵锋·迷彩守护”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也将结合自身经历为史料补充时代注脚。一稚嫩一厚重的声音交织,让百年前的故事有了更立体的注解。
而这种由多元力量传递的文化力量,正悄然融入生活的肌理:“小小讲解员”们讲解家乡史时,稚嫩声音里满是自豪;孩子们的作文里,傅彬然“心怀天下”的名言已成高频引用的素材……“场馆+村社”的联动模式,让短暂参观沉淀为持久滋养,也让先贤精神在代际传递中愈发鲜活。
“孩子们的留言,退役军人志愿者的坚守,都印证了这些场馆的价值。”临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依托“千万工程”横一村的流量辐射,临浦镇串联起陈朵如陈列馆、蔡东藩故居等场馆打造的“红色清风之旅”,暑期人气持续攀升。党员干部原创的情景党课《临浦红印》,更以沉浸式演绎活化先贤故事,让参观者在光影流转中直观触摸到信仰的力量,成为“红色清风之旅”中一道亮眼的文化风景线。
下一步,临浦镇将继续深挖历史资源,让古镇底蕴滋养新一代成长。这个夏天,文化场馆不仅是避暑地,更是播撒信仰的家园——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先贤对话,每一份感悟都是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