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燃遍河山;悲壮岁月,铭记永远。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联合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推出“如你所愿”系列报道,通过走访萧山区域内曾发生过抗日英勇壮举的遗迹、保存抗战珍贵历史遗存的纪念馆等,以铭记萧山军民参与抗战的历史记忆,感怀萧山儿女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铭记血的历史,是为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的和平,方能开创未来!
■文/摄 记者 靳林杰 楼承天
实习生 金雨洁
通讯员 钟丽佳 陆宏琨
河上镇凤凰坞村,是萧山抗战史上一处至关重要的地理坐标。
80多年前,在这片英勇不屈的土地上,萧山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战指挥中心。80多年后,凤凰坞村转型为文旅融合的“精神地标”,吸引众多游客在抗战遗址间驻足,聆听那段饱含血泪的历史。
从烽火连天的抗战要地,到如今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凤凰坞村跨越时空的变迁,见证了萧山从战火纷飞走向和平繁荣的历程,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凤凰坞村见证萧山抗战史
凤凰坞村三面环山,凤坞溪绕村而过,构成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抗战期间,这里曾是县政府机要室驻地,也是全县抗战指挥及情报中心。萧山县政府在此驻守长达6年,众多爱国人士和抗战部队齐聚凤凰坞村,与日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根据《抗日战争在萧山》记载,1940年1月22日凌晨,日军在四堡(今钱江二桥附近)以大雪为掩护分批次渡江,随后在萧山盈丰乡的“六百亩头”登陆。登陆后,日军主力朝长山、虎山方向发起进攻,并迅速占领了萧山县城外围的制高点。
尽管萧山县城的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守军寡不敌众,1月22日上午10时许,萧山县城沦陷。
面对强敌,当时的萧山县政府选择战略转移,将指挥中枢撤退至河上镇凤凰坞村,领导当地军民坚持抗战。
“当时日军已经掌握了制空权,向萧山南部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轰炸,而凤凰坞村群山拱卫,在山上设哨可俯瞰数里之外的敌情,也可以居高临下阻击小股进犯之敌。”区委党研室党史科副科长陆宏琨介绍。
此外,凤凰坞村还有转移便捷的优点,进出凤凰坞村主要依靠两条大路,分别通往河上店和桥头黄,设卡之后极易控制入口。若遇日军主力入侵,县政府还可经桥头黄、庾青岭脚、大坞朱多处路径迅速转移至富阳、诸暨等地。
如今的凤凰坞村一片祥和,但抗战遗址仍在无声诉说战争带来的伤痛。一面子弹墙上,能够看到枪林弹雨的痕迹。“1944年,日寇出动多架飞机,在院大门、楼房东南角各投掷一颗炸弹,至今还能看到弹坑遗址。”站在抗战萧山县政府机要室旧址,凤凰坞村党委副书记董鹏飞说,这些就是日寇侵华的罪证。
“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现在大多不在了,但在长辈的口口相传下,村里抗战的故事仍在流传。”当地村民说,他们的爷爷辈在抗战时期都积极捐粮捐物、出人出力,帮忙挖战壕、救伤员,很多人家的堂屋都搭着小床,让抗日军人住下。战火中,河上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肩扛手抬,将伤员一路护送至诸暨的新四军指挥部。牺牲的战士则被郑重安葬在凤凰坞村的苍翠青山,长眠于曾经誓死守卫的土地之上。
凤凰坞村中发生的故事未曾被人遗忘
战争结束,硝烟散尽,曾经见证萧山抗战史的这些建筑,在和平的阳光下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它们并未消失,而是以一种更沉默也更深刻的方式,将那段烽火岁月镌刻在乡村的肌理之中。
为了让更多人记住这段历史,2015年初,区镇村三级筹措资金,对抗战萧山县政府机要室旧址这座极富历史价值的老宅进行修缮保护。同时,一批热心抗战历史的志愿者们在全社会发起了“众筹萧山抗战纪念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经过网络传播,第一个参与众筹的是从山东南下的新四军老兵,从他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很多抗战老兵不仅捐款,还把获得的荣誉勋章等抗战相关的老物件、萧山本地的抗战资料都捐了过来。”萧山抗战纪念馆讲解员胡浙红介绍,馆内陈列的《第10军军医处长董如松任职令》《萧山县政府政工队员莫长润等烈士的遇难经过证明》《万祖章编写军事教材》《万承烈履历表》《沈佩兰褒奖文件》等史料都是众筹而来的。
2015年9月20日,抗战萧山县政府机要室旧址迎来了新生,全国第一个民间众筹的抗战纪念馆——萧山抗战纪念馆,在凤凰坞村隆重开馆。纪念馆通过大量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了日军入侵萧山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萧山军民团结抗战、赢得最终胜利的艰辛历程与历史功绩。
除了这座百年老宅,凤凰坞村还有一处老宅,在抗战时期曾接收过一位飞虎队成员在此养伤。通过挖掘历史,在这处老宅,凤凰坞村又建起了中美合作抗战纪念馆。纪念馆展出了大量援华美军在中国战区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中文语言手册书信、个人档案记录等资料,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美军在华支援作战情况。
两座纪念馆再加上留着弹孔的老墙、曾经被日军轰炸的弹坑,共同构成了抗战遗址群,凤凰坞村也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抗战主题文化。村里还在抗战遗址群内设置了抗战牺牲将士名录墙、抗战胜利纪念碑、抗战雕塑等,尤其是在萧抗战阵亡将士名录墙,共记录了716位抗战英烈的名字。
“乡村要尊重自己的历史,讲好自己独特的故事。”萧山抗战纪念馆开放后,董大伯就成为纪念馆的义务看守人,一待就是十多年。他说:“凝聚起来的人心,是每个村庄共同的财富,我要好好守护它。”
正如馆内展陈序言所述,抗日战争是“一代人的牺牲、一代人的苦难、一代人的坚守、一代人的辉煌”。历史从来不只是记忆,它更是一种跨越时间的凝视,需要所有人的正视与铭记。
红色历史激活了乡村振兴
在纪念馆中,有两本参观纪念簿被董大伯视为珍宝。纪念簿上,写满了这些年来自五湖四海参观者的感想。
“萧山人的骨头,是钱塘大潮几千年来一天两次精心捶打而成的!”著名作家黄亚洲参观萧山抗战纪念馆后,留下这样的感慨。
“别看我们是建在村里的纪念馆,却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董大伯翻开纪念簿,里面有各种笔迹的留言,署名中有来成都、南京、广州、西藏、台湾的游客,还有海外人士。
董鹏飞介绍,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游客量逐年增加,2017年达到15万人次,2018年达到20万人次,并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区各级媒体的宣传报道,成为多个单位的教育活动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21年,萧山抗战纪念馆迎来了发展新契机,按博物馆标准进行了专业提升,重新开放。2022年,纪念馆在考察学习全国各大抗战纪念场馆基础上,又进行了全面提升。展陈以“我们的抗战”为主题,分别从抗战士兵、普通居民、行政人员、幸存老兵的视角,通过“战斗在钱江南岸”“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河上店的日子”“无上荣光的一生”四个篇章,结合数百组珍贵抗战文物和照片,详实、全面、生动再现了萧山八年抗战的艰难历程,凸显了抗战是“一代人的牺牲、一代人的苦难、一代人的坚守、一代人的辉煌”。
作为浙江省杭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凤凰坞村的“红色名片”愈发闪亮。纪念馆会定期举行国家公祭日活动,不少村民自发成为志愿者、义务讲解员,抗战精神与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发展。
如今的凤凰坞村,经过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等提升改造后,已经从一个昔日的欠发达村发展成为集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典范,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繁荣景象。
从一个普通山村到萧山的抗战指挥中心、精神堡垒,凤凰坞村作为重要的地标被载入历史。它用自身的故事证明,中华民族的抗战是由千千万万个像凤凰坞村这样的堡垒,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共同铸就的伟大胜利。这段历史,既是萧山的骄傲,更是浙东抗战史中不可或缺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