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可人
人物名片:汤奇荣,浙江杭州萧山人,主要从事机器人技术与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德国机电工程专业机器人技术方向博士,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中德启智机器人具身智能联合基金教席教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中德博士生院院长;曾获上海市2023年度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2024年度技术发明一等奖(排1)等多项荣誉。
口腔种植机器人精准“操刀”打孔,智能假肢带着触觉与视觉轻盈起舞,水下机械手温柔抓取易碎海产……当这些“上天入地”的黑科技从汤奇荣口中娓娓道来,湘湖院士岛的夏风里,洋溢着未来的气息。
带着对家乡的牵挂,汤奇荣特意在近日来杭对接工作的行程中,应区科协邀请,安排了半天与家乡人座谈交流。离乡多年,深耕机器人研究领域20载的他,希望与家乡人民分享那些在产线与生活场景里跃动的创新火花与思考,那些既是他多年耕耘的成果,也是或许有一天能带回家乡的“科技种子”。
一腔热忱
用钢铁和代码书写硬核诗意
“一不小心站在了时代的风口上,与其说我有前瞻性,不如说是时代选中了我。”汤奇荣笑言。这位“80后”与机器人的缘分始于对“动起来的家伙”的天然好奇——少年时摆弄电路、痴迷电子器件,悄然埋下探索智能世界的种子。高考志愿填报时,一个朴素直觉指引着他:“谁掌握了智能技术,谁就能参与定义世界的运行逻辑。”于是,他一头扎进当时还“着重依赖于机械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的专家系统”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以及之后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此领域内精准踩准了时代的鼓点。
这份“半理性半浪漫”的选择,铺就了硬核学霸之路: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与硕士阶段,他在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耕三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完成国内学业后,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深造,不到4年便拿下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更成为所在研究所半个多世纪以来首位获德国博士学位最高等级殊荣的华人。留校组建机器人技术研究组期间,他在群体智能领域的突破,还引来美国媒体的关注。
2014年秋,他放弃德国和美国的诱人offer,毅然回国。至今已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机器人技术领域科研项目50余项,参与多项特殊领域机器人以及前沿颠覆性机器人项目的规划指南与建议撰写,带领团队研发出29款实用机器人,应用于医疗助残、智能佩戴、无人机等多个领域。
“我们要让钢铁侠有个靠谱团队。”目前汤奇荣的实验室正聚焦多机器人协同智能系统,尤其在复杂环境中的具身智能——“让机器人既‘会思考’又‘会动身’,比如在月球上搭房子、深海里组队、太空里拧螺丝……”在他眼中,机器人不是“风口”,而是新工业革命的中枢神经;人形机器人的终极意义不在“像人”,而在成为“人类能力的放大器”,协助人类在高危、极端环境中延伸能力边界。
从好奇少年到领航者,他用钢铁与代码书写着硬核诗意:“想象一下,几十台机器人在火星协同建站,全靠AI调度——这画面,够酷也够浪漫。”
一颗归心
为家乡编织机器人产业蓝图
“2017年我就已经来过萧山的机器人小镇,并向不少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介绍了小镇。”汤奇荣的话语里,藏着对萧山的牵挂。尽管离乡多年,这位机器人领域的领航者始终注视着故土——在座谈会上,他提醒家乡要更加审慎地发展具身智能产业,并与机器人小镇的企业进行了技术交流。
萧山招商引资的完整配套、萧山人的务实作风,都让他印象深刻:“家乡有坚实的制造根基,更有数字化转型的强烈愿景,这是AI和机器人产业的沃土。”他为故土量身定制了发展三策:打造顶尖研发孵化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织密“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支持网络,让创新无后顾之忧;构建“试验田机制”,让创新成果先落地、快迭代、敢失败。“要拿出萧山人‘敢想、会干、善成’的劲头。”
谈及萧山制造业的转型之道,他提出“换脑更要换血”:工厂需建“数字孪生”模型,让机器拥有可供AI学习与控制的“数字灵魂”;人才结构要向“制造+AI”复合型转变,为产业注入新动能;更要构建“传统制造企业+AI初创团队+政府政策支持”的“技术共创体”。“就像给传统工厂‘植发、健身、练脑子’,让老树开出新花。”
从呼吁中小企业抓住“机器换人”二次政策窗口,到期待带着自己与团队研发的机器人落地家乡,汤奇荣的归心里,也包含着推动萧山从“制造”迈向“智造”的愿景。他盼着有一天,自己研发的机器人能在故乡的车间里舞动机械臂,与故乡的产业链奏响“智造”交响曲,让钢铁齿轮与桑梓情怀同频共振。
一片丹心
给青年的“AI时代生存指南”
“未来不缺知识,缺的是洞察力、创造力、合作力。”身为科研者与师者,汤奇荣对人才培养十分重视。他总对学生说:“别做‘书本型AI工程师’,要多动手、多跨界,数学要好,文科也不能差;别当‘独狼’,机器人与AI类项目靠团队集智。”他主张,“做中学”远比“学后做”高效,早入项目场景才能真正成长。
他的科研之路,正是在不断试错中“做”出来的。从最初的广泛尝试,到锁定“群体智能”“机器人系统协同”,其间不乏项目失败、设备烧坏、基金落选等困境。“这些‘坑’,都是成长的脚印。”他笑道,热爱是燃料,方向是舵盘,团队是风帆,三者兼具便能破浪前行。
针对萧山正在打造“青年向往之城”,他认为关键是将“口号”化为“日常体验”:要营造有温度的科研环境,让年轻人觉得是来“做事业”而非“写论文”;要提供一站式人才服务,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心无旁骛;还可以设立“青年挑战项目”,放手让年轻人“挑大梁”。
这份育人热忱,也延伸到对家乡学子的期许。他热情推介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盼着有更多的萧山学子投身机器人领域,未来回乡反哺。“萧山精神就是实在、灵气、韧劲。”他愿积极助力家乡企业,更期待带领团队回乡寻得合作机会,让科技之花绽放在故土——既让机器人落地生根,也让青年们投身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