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随着住宅小区使用年份的增加,老旧电梯安全隐患逐渐显现。今年,住宅老旧电梯更新首次被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同时也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根据省市两级的更新目标,萧山正在全力推进这项民生工程。
民生实事项目,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想要推进好,听民意是“最大法宝”。
以北干街道银河社区雍景湾花园小区老旧电梯更新项目为例,电梯品牌是全体业主从14家电梯供应商中通过民主程序选出的,此外更新期间出现的出行不便问题,也提前向居民说明,并准备了应对方案。最终,该小区电梯更新顺利进行,原定两个月的工期,实际在一个月基本完成。
民生实事项目如何落实办好,真正办在群众的心坎上,是方法论层面的实践考验。在老旧电梯更新上,若是采取“包办”的方式,直接选定电梯品牌,直接进场施工,跳过民意直接“办实事”,这样显然很难办好事,更容易误事。
回到最关键的问题,民生终究是“民声”,要多听群众的声音,才能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好。民生实事的产生,其实用的也是“票决制”,本身能成为民生实事的项目,都是凝聚共识的民生期盼,如何把民之所盼落到实处,化解众口难调的工作阻力,重点还是要认识到如何调动民意,激发群众形成“一条心”。
所以,从电梯更新项目中,可以汲取很多有用经验。
比如,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身边事”,多听听大家的声音,彼此商量着做,推进效果更佳。在电梯更新上,不同的品牌在性能、价格和售后服务上都会有所区别。可能不同的人思考角度不同,有人在意品牌的名气大不大,但有人在乎品牌后续维修靠不靠谱,所以要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不要让所谓的“专业建议”代替天天需要坐电梯的群众的真实想法。
又比如项目推进要多想想“还能做些什么”,电梯更新不只有电梯品牌的选择和后续的安装,还有安装过程中群众出行不便问题,所以考虑得更全面些,才能让项目推进更顺畅,让更多群众拍手叫好,而不至于落入明明“好事一桩”,却被“鸡蛋里挑骨头”的窘境。
当然,民生实事项目的落地,本身就会强调办理“有温度”,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民生实事办得令人满意,这过程中就需要相关部门用对方法,也需要更多群众积极参与。所有人都在集中力量办一件事情,民意才能被真正放大,群众才会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