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蒋超
近日,“萧星星”积分治理社会资源链接首场区级推介会举行。当天,区级百万治理积分正式激活。这也意味着,“萧星星”积分将成为资源链接的有效纽带和治理创新的有力支点,让各方“小力量”汇聚成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大动能”。
积分治理,不是简单的“积分换礼品”,而是对治理模式的一次深刻重塑。近年来,萧山对于积分治理模式的探索,以河上镇众联村为起点,逐步推广至全区。对于群众来说,积分治理符合质朴的价值观和对公平公正的期待,并提升了大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对于基层治理工作而言,积分治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担子重、难推行、缺抓手”的难题,有力提升治理效能。
如今,作为推进城乡社区积分治理体系改革的载体,“萧星星”积分平台是我区探索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创新路径——通过数字赋能,激发善治活力,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基层治理网络。
从实践来看,让积分“看得见”“摸得着”,是激发群众积极性的关键。在进化镇,“进心汇”积分治理改革行动不断优化积分兑换场景,涵盖酒店、银行、超市、餐饮、民宿、理发、医药等多种类型,全方位满足老年、青年、儿童等各个年龄层次的兑换需求;在益农镇,“花满益农”环境长效管护项目,群众可以在“萧星星”平台上传种花成果、参与环保实践获得积分奖励,以“小庭院”链动“大生态”,有效激活乡村绿色动能。
让群众“能参与”“易参与”,则是破解治理难题的突破口。临浦镇将基层治理“大目标”拆解为20余项具体项目清单,既有“老旧小区垃圾分类督导”“楼道杂物清理”等环境整治类项目,也有“独居老人定期探访”“三点半课堂”等民生服务类内容,确保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今年以来,该镇已累计产生848万积分,3.6万余人次参与1390场治理活动,积分兑换率达85%以上。
让积分搭上“便民车”“共富车”,则进一步强化了积分治理的“造血功能”。以城厢街道为例,通过建立“积分通兑”生态圈,平台用户数达7万人,月均活跃度超71%。其中,东白马湖社区推出“积分换课”模式,参与人数已达2000余人,盘活可用空间400余平方米,与空间主理人项目形成双向赋能。在党湾镇,积分兑换场景延伸至共富产业链,如曙光村推出“共享菜园”农旅研学项目,村民仅需50积分即可承包一季菜园,体验种植乐趣,创意满满。
从“站在一旁看”,变为“主动跟着干”。小小的积分,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萧星星”累计注册用户已逾33.6万人,月活跃用户近4万人,积分“星火”正以灵活多元的方式,不断点亮萧山全域的“共建、共治、共享”热情。
不难看出,当积分成为衡量贡献的标尺、激发活力的引擎,基层善治便有了稳固的根基。我们可以期待,当积分“货架”变得越来越多元化,通过“以流量换资源、以空间换资源、以资源换资源”的可持续模式,势必将释放更多能量,让群众既能用服务换积分,也能用积分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