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林医踪的当代“守籍人”胡汉栋:

用心守护
萧山历史记忆

  萧山竹林寺女科的手抄版医书古籍

  清代瓷研钵和民国白铜药鼓

  清代的压汁床

  清代铜煮药罐

  清代中医老字号杭州胡庆余堂、方回春堂药瓶

  清代药称

  ■记者  盛凤琴  通讯员  孙丽娟  洪斐

  近日,一场独具魅力的“竹林医踪・惠济人间——萧山竹林寺女科文献暨中医药器物展” 在区档案馆展出,展品中36种竹林寺妇科相关的医书古籍重见光芒,其中还不乏有100多年历史的医者批注的手抄本。

  这些竹林医踪的“守籍人”既不是医者,也不是药农,而是钟情于地方文献收集的民间学者胡汉栋。20多年的收藏过程中,他收集了不少地方文献资料、乡贤书画、医书古籍等,但凡是跟萧山相关的,在他眼里都是宝。对胡汉栋而言,他所做的努力只为守护萧山历史文脉“根基”,留住萧山发展记忆。

  手抄版医书古籍、古代中医手术器械

  小展览里有大学问

  “一寺藏千年,一方济红颜”。

  萧山竹林寺女科,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晋朝,盛于南宋,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自后晋天福八年(943年)高昙禅师“得异授而兴医业”,竹林寺女科传奇就此启幕。一座由千年古刹孕育出的独特妇科医学体系,以其“医僧世袭、秘方济世”的特色传承至今,在中国医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浙江中医妇科的四大流派之一。

  近日,记者来到了展会现场,第一次见到了胡汉栋的宝贝,展柜里陈旧的瓷瓶、泛黄的古籍、斑驳的医用器具,对于他而言都是无价之宝。

  “这本是清代手抄本《女科秘传全集》,上面有红圈标注,抄写的应该是一名医者,你看页面上还有其对药方的批注,想来也是结合了自己临床诊疗的经验,像这样的竹林女科文献有36种,手抄本、木刻本等。医书药书要以手抄本为重——即使源自同一母本,也会有细微的变化,每位抄录者的批注都凝结着独特的临床心得,每一册都是不可复制的孤本。”

  另一个展柜里还有省中医药研究所、萧山市卫生局、萧山中医药学会等单位收集编辑的《竹林寺女科秘方考》《竹林寺女科二种》《萧山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女科类编评考》等文献资料。

  现场一张迷你小“凳子”引起了市民的注意。这个清代的压汁床,也叫“榨床”,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榨汁机。中医里用鲜茅根、鲜青蒿时需要用这个物件。它的样子像板凳,中间有个圆形凹槽用来放草药,通过鹰嘴流口将汁液引流到前面的小杯子里,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在一个展柜中,展示了一件清代药秤,又名戥子,它用来称一些贵重物品,如金银、珍稀香料、名贵药材等,秤杆是用象牙制成。在另一个展柜里还展出了清代中医的手术器械,它是传统医学智慧的具象化结晶。胡汉栋说:“其实,从考古发现,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期就有做开颅手术,《黄帝内经》记载有‘锋针’等器具用于放血排脓。”

  小展览里也有大学问,展会现场通过实物、图版、文献、照片等多种方式,多层面立体展现了萧山“竹林寺女科”及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展品都配了一张展品说明,为了了解每个藏品背后的故事,胡汉栋翻阅了大量资料,让一个不懂医药的人也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别人眼中不值钱的旧物,他却如获至宝

  很多人会好奇,一个和医学毫无关联的人,怎么会想到策划这个展览?

  韩家弄,竹林寺弄,惠济桥,是少年胡汉栋每日往返家与学校的必经之路,竹林寺的飞檐在树梢间若隐若现,这段寻常的少年记忆,在多年后与他的人生轨迹奇妙地连接起来。

  从年轻时候起,胡汉栋就特别钟情于地方文献的收集,萧山水利文献、萧山乡贤字画等,只要是带“萧山”元素的文献资料,在他眼里都是宝,而医书古籍就是其中的一项收藏类目。 胡汉栋说:“收藏很多时候也是靠缘分的,很多藏品都是人家拆迁的时候收拾出来,准备要扔掉的,有的甚至是从旧物回收人员那里‘抢救’出来的,我也因此跟他们有了联系。一次,有个回收旧物的给我打电话,问我有一些破书要不要,但是对方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书,只说上面有‘萧山’二字。”

  听到消息后,胡汉栋二话没说就前往现场。对方从一个鞋盒里拿出了几本沾满灰尘的线装书,已是破败不堪,书边有老鼠的咬痕,内页有虫蛀,据说是户主家太爷爷辈传下来的。胡汉栋翻看了一下,这正是《萧山竹林女科證治》,但是从目录看,整部医书应该有上下两部分,现场只发现了上半部分。于是,胡汉栋把这些古医书都买了下来。

  缘分就是这样妙不可言。20多天后,那个回收旧物的朋友又给他打电话,说上次他买的老书还有,问他要不要。一听到这个消息,胡汉栋又惊又喜。到现场一看,竟是另外一户村民家里正好留有这套医书的下半部分。胡汉栋那一刻的欣喜之情难以言表。他说:“这不仅是为了一套书,更是为我们萧山文化的延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汉栋的收藏日渐丰富,清代的木刻本、民国时期的誊抄本陆续收入囊中,这些带着鼠啮虫蛀痕迹的残卷、被时光浸染的文字,逐渐在他眼前拼凑出一个独特医学流派的文化谱系。古文献收集就像是一场“拼图游戏”,随着碎片记忆积累到一定数量,图案自然显现。收藏的过程也让他萌生了要深入探索竹林寺女科的想法。面对这份厚重的历史底蕴,让胡汉栋认识到守护的责任:“不能让竹林寺女科古籍在我们这一代断了线。”

  古书籍不能“孤身走暗巷”

  保护传承只为让其更好地重见光芒

  古籍不应该被锁在保险柜,如何让古籍“活”起来远比放在书架上有意义。

  近年来,萧山也在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胡汉栋联系到了萧山区中医药学会,并坦言自己想办一场关于竹林寺女科的文献展。瓶瓶罐罐、字里行间写的都是中医故事。当看到胡汉栋用心收藏了那么多萧山竹林寺女科相关物件时,萧山区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何春也很惊喜,在区卫健局和区档案馆、区中医药学会等多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大半年的筹备后,最终促成了“竹林医踪——萧山竹林寺女科文献暨中医药器物展” 。

  其实,除了孤本医书古籍外,20多年来的地方文献收藏,让胡汉栋淘到了不少“宝贝”。记者来到了胡汉栋位于人民路的工作室,里面堆满了各种老物件,清代的盖碗、民国时期的营业执照、清代萧山探花郁昆的殿试册、江寺的紫铜钵盂、湘湖水利志等等,每一件都是岁月的沉淀。

  “现在,家里、工作室,就连丈母娘家都放满了我从各处淘来的老物件。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人家不要的破烂我却当成宝,从几十元到上万元,投进去的钱估计能在萧山买一两套房,但是很多老物件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是一种情怀,是一份历史文化的抢救和留存。”胡汉栋感慨道。

  即便在数字化浪潮下,他依然坚信:亲手触摸那些带着先人温度的纸页,感受其材质、重量甚至损伤,才能真正体会文明的脉动。这种坚守,不仅是对典籍的保护,更是对一种文化传承方式的执着。

  虽然那些濒临损毁的古书籍抢救下来了,但是发霉的边角、残缺的页码,让保存成了难题。如果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展会上多部古书籍有修复的痕迹。

  胡汉栋说:“很多淘来的古书籍,原先保存环境恶劣,受潮霉变、鼠咬虫蛀的,再加上有些纸张已经出现了板结,粉末化,一翻就掉渣,专业的修复尤为重要。但是我通过寻找发现,目前专业修复人才全国性短缺。”

  为了让这些书籍更好地保存下来,他四处奔走,寻找古书籍修复人才。现在能进行古书籍修复的人太少了,有的技术好,但是修复价格高,有的价格低,但是修复技术不尽如人意。为此,他还专门跑到苏州,找到了专业修复古籍的师傅,要求以博物馆的标准进行修复。古籍修复不是一页两页,很多是需要整册书去修复,一本下来至少要上千元。

  在胡汉栋手头上拿去修复的古书籍不下百余册。在采访过程中,他拿出了其中一套极为珍爱的古代拓本——《重修萧山县儒学记》。这本古籍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胡汉栋还特意为其制作了锦盒,从中也不难看出他对古籍珍拓的喜爱,他笑着说:“经过修复后,此本再放上200年都不成问题。”

  古籍不能“孤身走暗巷”。

  胡汉栋告诉记者,萧山的发展变迁非常快,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很多老物件都随着社会的变迁消散了,非常可惜。自己所做的努力,只为守护萧山本土文化的“根基”。

  下一步,他计划筹备一个专门的展陈空间,让守护多年的萧山老物件亮相于公众,让更多人能看得到。“竹林医踪・惠济人间——萧山竹林寺女科文献暨中医药器物展”将持续至8月26日,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往现场,一睹医书古籍的魅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竹林医踪的当代“守籍人”胡汉栋:~~~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教育
用心守护 萧山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