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6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北的枸杞 红艳艳地长在萧山大地上

“95后”女孩的跨界“农业实验”

  ■文/摄 记者 何可人 通讯员 孔雨亭

  六月的江南水乡,义桥三江汇·渔浦文化农创园里,枸杞枝条上缀满了紫色小花,零星的红果像晶莹的灯笼在绿叶间闪烁。“95后”戴春盈摘下一颗鲜枸杞放入口中,瞬间,甘甜的滋味在口腔中蔓延——这个学汉语言文学、曾在互联网行业打拼的姑娘,正用一场“农业实验”悄然改写着鲜枸杞的“地域密码”。

  不走寻常路  江南土地孕育“超级水果”

  “头茬枸杞是5月中旬开始采收的,现在基本摘完啦,你看,这些小花谢了之后,很快又会结果的,大概7月中旬就能迎来第二轮结果。”戴春盈蹲在枸杞丛中,轻轻拨开枝条,“鲜枸杞在西北是‘常客’,但在萧山,或许很多人连它的鲜果长啥样都没见过吧。”

  鲜枸杞有着“超级水果”之称,因富含枸杞多糖、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自古便被视作养生的珍品。南宋诗人陆游曾写下“雪霁茅堂钟馨清,晨斋枸杞一杯羹”,描绘其滋补之效。而头茬枸杞因生长期更长,营养积累更为丰富。

  为了让江南人尝到这份新鲜,戴春盈从建德的培育基地引进“立杨1号”“立杨2号”种苗。“这些种苗最初源自宁夏,经嫁接技术改良后,已经适应了杭州的气候。”她介绍说,去年下半年,园区移栽了6亩1000株种苗,理论上单株年产量可以达到3—5斤。

  “和宁夏产的枸杞相比,因为江南水分足,这里的枸杞个头更加饱满,采收期也要提早10到15天。”戴春盈笑着比划,“不过潮湿也带来麻烦,要保持干燥,排水工作必须做好,同时病虫害防治也得格外小心。”园区采用防虫网物理防控,再配上白酒混合辣椒水或洋葱水的“土法子”生物防控,像照顾婴儿一样呵护着这些“外来客”。

  梅雨季是采收的“硬仗”。为了抢在雨天前摘完成熟果实,戴春盈和工人们凌晨五六点就下地,采下的枸杞需立刻预冷、分拣,生怕雨水让果实发霉变质。“鲜枸杞皮薄如纸,运输和保存成本极高,以前只有产地人能吃到,现在咱们萧山人也有口福啦!”她眼中闪着兴奋的光。

  戴春盈透露,鲜枸杞的种植成本也比较高,除了种苗费用,人工成本也占大头。“像这些新抽出来的枝条,如果发现它不符合挂果的要求,就要及时去除,防止养分流失。你看,像这样向上生长的枝条就要去除,垂下来的才是好的。”

  园区的鲜枸杞在采摘下来后,会进行分拣,然后再包装、运输。在戴春盈的运营下,头茬鲜枸杞有多重灵活的售卖模式:游客来到园区进行采摘游的话,入园畅吃加带走一盒(约125克),优惠价是58元/人;如果选择礼品装的话,一斤优惠价为158元。“目前,我们园区内‘共享菜园’的‘地主’们是采摘游的主要人群,很多人觉得摘鲜枸杞是件挺新鲜的事。另外我们的销售主要是通过社区团购、小红书等渠道,卖得还挺快的。”戴春盈笑着说。

  她介绍,鲜枸杞的食用方法也很多样,不仅可以直接嚼着吃,还能榨汁;或者放在冰箱冷冻,拿出来可以直接当枸杞冰沙吃;还能泡酒、泡水、炖汤,皆能解锁不同的风味。

  从写字楼到农田  跨界者的“农业修行”

  曾在互联网公司做项目经理的戴春盈,坦言跨界农业如同一场“重生”。“以前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喝着咖啡敲着电脑,现在冒着高温穿着胶鞋在泥地里拔草,最难忍受的是作息要从‘夜猫子’变成‘晨型人’,落差确实还蛮大的。”

  2023年,戴春盈从父辈手中接过300亩农创园时,这片土地已由父辈承包了近30年。“爸爸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片土地上,现在年纪大了,跟不上现代的营销模式了,我回来就是想帮他把农场做成观光农业。”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一而再地给了她“下马威”:去年,她第一次自己开垦了300平方米的土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西瓜,结果偏偏撞上了接连不断的雨水,加上缺乏经验,最终颗粒无收;还有从日本引进的150棵柿子树,因为她觉得肥料越多越好,因施肥过量“烧根”枯死……“农业不是靠热情就能做好的,得懂技术、会管理,还得‘看天吃饭’。”她摇着头苦笑着说。

  失败让戴春盈沉下心“拜师学艺”。她跟着专家学土壤改良,泡在田间观察作物生长规律,曾经的“娇气包”渐渐蜕变成了晒不垮的“新农人”。

  在戴春盈的规划里,农创园不仅是“种菜养鳖”的地方,更是充满烟火气的“田园乐园”。园区推出“共享菜园”,24块50平方米的“共享菜园”被“地主”抢订一空,有人一签就是两年;“农家乐”里,游客现摘的黄瓜、番茄转眼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虾兵蟹将垂钓”“浑水摸鳖”等体验项目,让大人小孩在泥地里欢笑……

  “土地是有灵性的,你用心待它,它就会回馈惊喜。”戴春盈指着光伏板下的甲鱼池,“这是我们园区上半年刚刚引入的‘渔光互补’项目,上面发电,底下养鳖,一举两得。”园区还结合渔浦文化和中医农业特色,设立产学研教育基地,孩子们可以学做中药香囊、体验“打鳖”非遗,在稻田里认识五谷杂粮。

  鲜枸杞的小试成功,让戴春盈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如今,园区里十几种夏季果蔬轮番登场:脆甜的水果黄瓜、酸甜的番茄、饱满的西葫芦……“所有作物,我们都用的是可降解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种植,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我们不追求产量,只希望生产更多绿色食品,让大家吃得安全放心。”她擦了擦额角的汗,望着生机勃勃的田野,笑容里满是成就感。

  从互联网白领到田间“农夫”,戴春盈的转变让许多人不解,但她自己却乐在其中。“以前觉得农民辛苦,现在看着亲手种的作物长大,那种满足感是坐在办公室里体会不到的。”她拿出手机,翻着游客在小红书上分享的采摘照片,“你看,有人说第一次吃到鲜枸杞,像发现了‘宝藏’,这种反馈比拿下一个项目还让人开心。”

  随着农创园的发展,戴春盈也在思索着如何带动周边共富的事。如今,园区与义桥镇正合作打造“三江汇·共富工坊”,“未来,我们可以吸纳更多当地村民就业,传授种植技术,还能帮着大伙一起销售农产品。”她憧憬着未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好。”她的语气里透着一股韧劲。

  夕阳下,戴春盈走在枸杞大棚里,指尖拂过娇嫩的花瓣。这片300亩的土地,曾是父辈奋斗的战场,如今在她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从鲜枸杞的“跨界种植”到农文旅的融合发展,她用年轻人的创意和闯劲,为乡村振兴绘出了一抹鲜活的色彩。或许正如她所说:“农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只要敢想敢做,土地就能长出无限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西北的枸杞 红艳艳地长在萧山大地上~~~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影像
“95后”女孩的跨界“农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