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宇倩 通讯员 田思佳
随着“618”年中购物节临近,美妆市场“火力全开”。从大牌口红到东方彩妆,层出不穷的产品撩动着“爱美之心”,也让人不禁好奇:在没有直播带货和种草博主的年代,古代女子的“美妆盒”长什么样?里边又藏着怎样的生活美学?
走进萧山博物馆,一件件历经千年的粉盒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每一件器物、每一抹釉色,都悄然讲述着古人对美的追求与生活的雅趣。
据了解,中国古代女子对妆容的讲究,远不止“眉如远山、唇似点樱”那般诗意,背后还有一整套精致的“硬件设备”。其中,粉盒作为妆容收纳工具,是古人妆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汉时期的女子粉盒多为带彩绘纹饰的漆奁、漆盒,中晚唐时期开始出现瓷粉盒,瓷粉盒历经五代,到宋代的时候其形制的发展到达了顶峰。
展柜中的一件唐代青釉素面粉盒,虽然没有华丽装饰,却有着美丽的轮廓线和温润幽雅的釉色,令人百看不厌。盒盖呈馒头形,盒身由两段c形短线组成,缓缓向下过渡,形成一个小小的平底,透露出匠人的用心与古人以简为雅的美学品位。
另一件唐代球形粉盒则更显唐风大气。其盒身像个碗,盒盖呈馒头形,盒盖、盒身合缝后,就像一个圆球,光滑饱满,符合唐人“以圆为美”的审美要求。粉盒底部的凹形饼不仅使器物具有实用性,而且也给造型增添了几分秀美和力度感。
进入宋代,瓷粉盒制作越来越“卷”。当时,全国各地窑场纷立,粉盒各有千秋、造型多样,长方形、圆形、扁圆形、椭圆形的都有,而其中区别多体现在不同窑口的制作方式、施釉方式、釉的材质不同。比如,磁州窑的白釉瓷粉盒、吉州窑的黑釉瓷粉盒等,各具风格。为了迎合市场,窑场还推出了“节庆款”以及“姓氏定制款”,甚至在底部出现了“商标”,这也是最早的商品品牌意识。
比如萧山博物馆馆藏的宋代刻花缠枝牡丹粉盒,这一粉盒带有圈足,平坦的盖面上三条细线围成一个圈,突出圈内的一株牡丹花,三朵花的枝头向不同方向弯曲,象征着幸福美好和繁荣昌盛。宋代瓷器中,牡丹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花卉,如缠枝牡丹、折枝牡丹、交枝牡丹等,有的还与人物、动物相结合,组成“凤戏牡丹”“婴戏牡丹”等寓意丰富的图案。美的背后,是宋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与表达。
“各个地区的窑场、多样的粉盒丰富了宋代的粉盒市场,这也在另一方面突显了女性文化在宋代的繁荣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萧山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越窑青瓷,则始终坚持以“简”为美,绝大多数瓷器顺其自然,没有过多的雕饰,风格典雅素净,设计繁简得当,做到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