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这是公元前476年7月某一天,越王句践会见楚国使臣申包胥,与范蠡、文种等大夫商议伐吴之计时说的。当时昇光地界属于绍兴,越王句践嘴里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应该包括昇光。
北宋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这一风气逐步盛行。
在南宋,义事、义举大量涌现,且出现了官方的养老机构——广惠院,其对入院条件、米钱供应、日常生活起居、应遵守的纪律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让鳏寡孤独有了生活保障,将“敬老”的孝义进一步推广。
萧山,古名余稽,隶属于会稽,属于越文化范畴。在句践时代,伐吴是头等大事,关心民众疾苦,也许也是伐吴的基础,笼络民心的手段。但早期出现的“义”的雏形,也一定会影响昇光的祖先。
而且,在越国过后的两千多年,当“义”的风尚越来越淡时,经历了600多年传承的“义”文化却在昇光不断地被发扬光大。
■文/黄建明 图片由余伟民提供
“吾爱吾老”点燃昇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古训的现代意义,就是为养老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孟子古训的深远影响,就是鼓励个人为社会承担相应的义务。
浙江吾爱吾老康养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名还是有点儿意思的,“吾爱吾老”,我们要热爱老年人,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这样一所充满关爱的公司,是昇光村新乡贤余伟民创办的。
余伟民的老家昇光,与我的老家罗墓坂,相隔五六里地,原属两个乡,20世纪90年代初“撤扩并”时,变成一个乡,名“许贤”。与余伟民的公司名一样,“许贤”这个乡名,也是蛮有意思的。它的许多重要记忆与人物有关。“许贤”两字最早的记忆,是因为那个东晋许询,这个萧山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许多古迹因他而闻名。许询第12世孙许伯会是个孝子,尊称为“许贤相公”,“许贤”两个字自此出现在萧山的版图上。
2001年,许贤和义桥镇合并,无独有偶,“义桥”名称的由来,也是源于一个“义”字。
在古代,义桥镇有一座桥梁,由一位秀才为报答恩人而建造,这位秀才自幼丧父,全靠虎爪山上的罗峰寺和尚接济抚养长大。后来,秀才考中功名,为了感恩,出资在山下小河上建起一座桥,命为“义桥”。
或许,在冥冥之中,余伟民所做的事,与历史上的“贤”,传说中的“义”,无意间有些契合吧。
余伟民,我先前就认识的,昇光村人,比我上一届,杭师毕业,被分配至村桥乡中心小学教语文。后来,村桥乡和许贤乡合并,教研活动时我俩是同一个教研组,碰到的机会多了起来。
那时的他,光芒四射,25虚岁就当中心小学校长了,说起来也是个传奇。后来,他调到了城区学校,再后来,辞职做房产中介,2000年赴上海做钢材贸易,2011年回萧,筹备养老服务业,也就有了这家浙江吾爱吾老康养科技有限公司。
多年来,公司始终以“建立居家康养服务体系,打造吾爱吾老康养品牌”为发展愿景,坚持“让政府放心、让家庭无忧、让老人满意、让社会和谐”的服务宗旨,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为经营原则,以“诚心、关心、耐心、细心、贴心”为服务理念,以“专业化、智慧化、连锁化、品牌化”为运营策略,提供有温度、有品质、有色彩的服务。截至2023年底,公司下设萧山、滨江、余杭、钱塘、富阳、临安、缙云、长兴八个分公司,现有经过专业化培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服务人员700多名,运营1家残疾人之家、1家颐养中心、1家康养中心、30家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0余个村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家中央厨房配送中心,25家老年(社区)食堂,覆盖六大区域居家服务,直接服务5万余人,年服务近120万人次,成为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副会长单位、萧山区养老事业促会会长单位。
余伟民在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能迅速扩张,一方面说明他能及时抓住商机,有一双识商机的慧眼。另一方面说明他能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思考,在商业逻辑中找寻商业智慧,“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的敏感度让他在养老事业中喝了头口水。
余伟民知不知道义桥这片土地上“贤”的故事,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办了义孝大食堂,作为昇光村新乡贤,为村里的社会事业捐了10多万元,他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慢慢靠近“贤”,这就足矣;余伟民知不知道,自东晋始,义桥镇的渔浦,有崇孝、崇义等“一包四崇”的文化内涵,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承载的义务和担当,能让义桥镇的老人们,诗意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当代版的“贤”与“义”的故事正在上演,这时候,昇光村的山间一派春气勃发,李花都控制不住自己,愉快地发芽了。
“中央厨房” 暖胃暖心
义桥镇下辖21个村、6个社区,老龄人口占比高达25.2%。如此高比例的老年群体,带来一个严峻的事实,就是当年轻人外出工作时,这些老年人的中饭问题怎么解决?
在昇光,村里曾办过老年食堂。说起老年食堂,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三个“难”:场地难保障、运营难维持、菜品质量难把控。为了解决三大难问题,义桥镇在昇光村成立了义孝大食堂,由旧厂房改建而成,总面积达180平方米,内设有阳光厨房和餐厅,可同时容纳80人堂食,覆盖义桥镇许贤片14个村,戴村镇4个村,是全区首个农村“中央厨房老年食堂”。运用“中央厨房”模式,通过划片定点、统一供应的方式,实现了助餐服务的全覆盖,让幸福滋味直达家门口。每天享用助餐服务的80岁以上老人,有400多人。
运营“中央厨房”的就是余伟民的浙江吾爱吾老康养科技有限公司。“中央厨房”统一配备保温式配送车,每日送至各村社照料中心或助餐点,再由村社安排的送餐人员点对点送至老人家中,不仅大大降低了村社开办老年食堂的实际门槛,而且有效规避老人的出行安全风险。
“中央厨房”每餐坚持“一荤两素”的标配,价格3元,还设立了“义孝助老基金”,随餐送上水果;生日还有糕点、节日进行慰问等。签订《助餐服务协议》,将服务品质与菜品质量等相关内容列入合同,有效提升了各类风险的管控能力。每月通过“大众评+村社评”对运营单位实行绩效考核,来保证菜品的质量。
中央厨房配备了10名工作人员、3辆面包车,从5点多接收食材开始,洗菜、制作、打包成盒。盒子是保温的,洗干净后继续使用。11点之前就可配送到各个村,再由各村的送餐员送到老人家中。为农村高龄老人送餐上门,与村社食堂的用餐方式有很大不同。有的地方路不好走,上了年纪的老人出行不方便,路程稍远就没法去食堂吃饭,送餐上门解了老人的难题。
相较于村社食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运营成本降下来了。因为实行点餐制,老人可提前一天订好餐,这样就不会浪费食材,一年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支出。
义孝大食堂的开设和运营已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包括送餐、保洁等40余个工作岗位,辐射带动义桥许贤片各村村民就业增收。送餐员大都是每个村里的中老年人,不仅熟悉周边道路,还了解老人家中情况。在送餐的同时,也关注老人的身体情况。每次去送餐,总是会和老人多聊两句,问问饭菜是否合口,想吃什么菜,时间长了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细节是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关键,有关余伟民的小故事有很多。
2023年冬的一天,一位家住徐童山下村80多岁的老人,踏着一辆小三轮,装着8个大冬瓜,到昇光的“中央厨房”来卖。经办人了解到老人没有正规发票时,坚持原则,一口回绝。幸亏那天被余伟民看到,他对经办人说:“我们的宗旨是什么?宗旨就是服务老人。”经办人听后,连忙收购了冬瓜。
2025年4月中旬,缙云新建镇一位独居老人,因年迈体弱无力处理而囤积了大量柴火。新建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决定按市场价全额收购,解决了老人的难题。
余伟民和他的“吾爱吾老”始终相信——老龄化社会的温度,就藏在这些“被看见”“被重视”“被解决”的细节里。
余伟民投资1000多万元,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义桥镇智慧养老综合体一期已建成。这个“数字化居家养老”健康共富项目,集“义孝大食堂”、智慧养老大数据中心、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康养联合体、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于一体,通过不断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建立起辐射全镇的养老服务网络。
雁阵归来,反哺家乡。余伟民最饱满的章节,应该在义孝大食堂。
有人说,义孝是一个久远的名词,有一种淡淡的疏离感,不属于现代;有人说,义孝像是一件文物,很安静很寂寥。
我努力想象在它的高天阔云下,那些由历史深处一步步缓缓走来的故事与民风,一杯清茶凿石开路,一截诗歌俗尘不染,成就了“贤”与“义”的故事与传奇,依稀还可触摸的往事,似乎被时间凝固。那个我们色彩斑斓的许贤最早的故事,那个富有人情味的“义桥”反哺故事,因新时代的孝义大食堂而再次绚烂。
青椿会客雅望银发
当阳光洒在枝头,当第一朵花儿绽放笑颜,我们知道,春天来了。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季节,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温柔序章。2025年的春天,余伟民在蜀山街道高第府小区大门口租了一间店铺,由杭州青椿年韵康养科技有限公司出面创办了“青椿会客厅”。我发现,余伟民取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就像“吾爱吾老”一样。这里的“青”,是指青年人;这里的“椿”,特指椿树,《庄子》中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的典故,被视为长寿的象征。所以,“青椿会客厅”是余伟民以养老事业为基础,拓展事业宽度的进一步尝试。
“青椿会客厅”做的是“银发经济”,是为80岁以下中老年人服务的,是原来产业链的延伸,这说明,余伟明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与更广阔的视野。
“青椿会客厅”上下两层,约200平方米,有理疗、瑜伽等室。目前杭州青椿年韵康养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主要是去附近社区寻找机会,跟社区深度合作,寻找区域合伙人、社区合伙人、项目合伙人。如三月份潘水社区的“青椿会客厅”揭牌,这意味着一系列精彩的课程正式拉开帷幕,其中形体课和瑜伽课成了亮点课程。为了确保课程质量,余伟民安排专业老师授课,这些专业老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能够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潘水社区的女性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追求美丽的平台,让她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关爱自己。
余伟民厚厚的手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甚至连边边角角都“不放过”。他说,这是“青椿会客厅”未来几年的规划,准备每一个月与村社联合搞一次活动,单月社区,双月行政村,通过读书分享、阅读推广、互动交友、艺术培训等形式,为市民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听着他滔滔不绝地描述对未来的设想,点燃了我对“青椿会客厅”未来的期许。
每月一次的读书会,会让很多年轻人期待。
邀请融媒体中心播音员老师授课指导,给大家讲解朗诵的技巧、题材的选择、形体与表演等;“墨韵萧山·青衿阅澜”青年阅读会作家分享活动,邀请大咖作家进行文学分享和阅读指导,引导青年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共同书写属于萧山青年的精彩篇章;同时,他计划在二楼设立萧山区青年作家图书专柜,有聊天区和茶吧,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真情分享“文学的时刻”。
“青椿会客厅”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对余伟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好在这个会客厅,与余伟民以前所做的事业是一脉相承的。这样的一脉相承,就是一种雅望,雅望夏有乔木,雅望诗和远方。
在义桥这块土地上,义孝以及义孝所蕴含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斗转星移中,这些故事依然静静地守候在凝固的时间中;南来北往中,沉甸甸的情怀,依然在各种各样的手中传递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的这句话,让一座传统农耕的小村,忽然有了神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