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可人
近日,第二届义桥蚕文化活动在义桥镇七里店村蚕花寺举行,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特色,带领游客深度探索桑蚕文化,解锁“非遗密码”,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我区持续深耕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生活亮点频出,“村BA”“村超”等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火热“出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底蕴,乡间特色民俗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彰显出我区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充沛活力。
随着区两会的召开,乡村文化如何“出圈”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在资深文化工作者黄坚毅看来,乡村文化应注重培育本土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当前基层乡村文化建设虽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存在追求高大上、偏离大众化的倾向。文化主管部门和镇街应在文化建设向大众化倾斜方面下功夫,坚持本土化发展道路。”
黄坚毅认为,文化建设需注重连续性和长期性,要着力培养镇街文化品牌,将其作为长期文化战略目标经营,而非追求标新立异的口号式品牌,以免文化建设与大众脱节。应多培育具有广泛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品牌,做好本土文化品牌的宣传、挖掘、整理和弘扬工作。同时,注重建设乡村文艺创作和演出队伍,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建立农村文化人才传播工作室等阵地,定期开展创作和采风活动,抓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比赛和培训。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需在经费和人才培养上给予支持,将文化活动与当地生活业态及群众需求相结合,形成地域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参与人数众多的特色文化和地方文化,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助力。
区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团长叶子,也是派驻新街街道江南村的文化特派员。对于乡村文化如何“出圈”,她总结了三个关键词:挖掘、培育和链接。“我们要挖掘乡村特色和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吸引群众参与艺术乡村建设。同时,要通过开设公益课等方式大力培育乡村文化队伍,发掘乡村文化达人。还要链接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将其引入乡村,并把乡村优秀文艺作品推向更大的舞台。”
叶子表示,未来她也会继续践行这三个词,发挥文化特派员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用文化艺术为基层百姓生活增添幸福感。
南宋官窑瓷非遗传承人叶佳星则从乡村传统工艺的角度出发,探讨乡村文化“出圈”之道。她说,乡村传统工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工匠是传承工艺、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力量。“我们要重视乡村工匠的作用,从政策支持、产业培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发力,出台政策支持工匠创办工作室等,构建‘政校企’协同培训体系,提升工匠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
叶佳星还认为,打造乡村特色文化IP至关重要。挖掘乡村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等元素,与现代设计、科技结合,比如拍摄“土味”短视频展示乡村风貌,能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文化的魅力;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文旅IP标识和产品,如建设南宋官窑乡村博物馆等打卡点,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涵养文化素养;促进社群共创,鼓励青年村民、大学生返乡成为“轮值馆长”,吸引游客参与文化创作,能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乡村文化“出圈”之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