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集众智谋发展 聚合力谱新篇

  发言人:陈果

  发言人: 李涛

  发言人:陈科杰

  发言人:汪玮

  发言人: 董可星

  发言人:章卓

  发言人:徐泽

  发言人:董书琪

  本版文字整理/记者 靳林杰  本版摄影/记者 郭立宏

  大会发言是委员责任感、使命感和履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的重要渠道。会前,广大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了解社情民意,撰写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发言材料。5月28日下午,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

  会上,12位委员分别发言,他们聚焦区委十六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围绕把握“四大关键”、推进“三大攻坚”,紧扣打造教科人一体化示范标杆、青年向往之城建设、科创引领等当前经济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焦点,建诤言、献良策、出实招,助力萧山扛起大区大担当、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区域范例。

  民进萧山区委会——

  把握发展脉搏  再现光辉岁月

  观点:

  回顾往昔,萧山的成功绝非偶然。现在我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今后必须更好地把握发展脉搏,才能再现光辉岁月。

  建议:

  1.勇敢跳出县域。打破“用萧山资源办萧山事”的局限,主动拼抢上位资源,争取更多试点落地萧山,更多项目进入省市视野。

  2.始终携手企业。对民营企业产业园予以大力支持,从招商资源、政策支持上给予更多赋能,打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机会最好”的营商环境。

  3.大胆推进改革。坚持问题导向,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寻找改革突破点,推出更多“解渴”的改革项目,形成改革攻坚的滚动推进机制。

  4.坚定做强科创。坚定不移走“科创+智造”之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纵深推进教科人一体贯通。

  5.永远充满热情。持续推进青年向往之城建设,开展创业老故事宣讲、青年沙龙等活动,推动萧山精神的代际传承。

  经济界别——

  以时代大道沿线龙头企业为支撑

  引领带动萧山南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观点:

  时代大道沿线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以及空间优势,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生产力,全力塑造萧山经济新增长极,引领带动萧山南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议:

  1.聚焦重点龙头企业产业优势,争上游扩规模,构筑萧山南部科技产业集群带,引导企业做细分行业特色赛道领军者,做数智牵引产业革新先行者,做链式发展关键领域佼佼者。

  2.融合共生现有产业发展,激发骨干企业跃升“小巨人”、推进小微企业规上转型发展,形成链式企业梯队培育带。通过雁阵式梯队化培育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双牵引大协同机制推动企业成链成群,建平台促转化加快科技产业两链融合。

  3.优化南部区域协调体制机制,以统筹抓改革,协同打造区域经济改革创新示范带,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组织力量再聚焦,打通要素供给,统筹资源配套再集聚,抢抓平台风口,强化区里区外再协同。

  民盟萧山区委会——

  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地

  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观点:

  我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还是面临产业层次偏低,研发创新能力不足,融合生态尚未形成,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构建以“链式集群+数实融合+专精特新”为核心的培育体系,加快形成雁阵型企业梯队。

  2.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深化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科人融合贯通赋能产业发展。

  3.加强区域协同。深化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发展联动、要素配置共享、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建设全省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

  4.优化政策配套。出台专项政策文件,支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做优,建立孵化培育发展体系,引入基金、股权投资等多样化的支持形式,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

  民建萧山区基层委——

  加快实施“AI+新制造”战略  抢抓新“智”生产力发展机遇

  观点:

  萧山作为制造业的传统大区,正在加大力气推动“AI+新制造”战略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短板,譬如绝大部分企业缺乏专业的人才和计划、AI服务商技术解决方案仍然不够成熟、应用场景相对单一、复合型人才“少且不精”等等。

  建议:

  1.加强推广积极引导,营造“AI+新制造”推进氛围。举办以AI+新制造为主题的活动,给予AI应用适度政策倾斜。

  2.分层分行业统筹推进,探索“AI+新制造”推进路径。分梯度推进智能化改造,分行业、分阶段推进AI应用。

  3.促进各类主体协作,汇聚“AI+新制造”推进动能。引导人工智能企业与相关企业更好达成合作,并加强人工智能与各类产业数据平台融合。

  4.贯通高能级教科人服务平台,形成“AI+新制造”助推力。推进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班”,建设公共AI服务平台。

  九三学社萧山区基层委——

  发挥江南科技城门户优势

  着力打造教科人一体化示范标杆

  观点:

  江南科技城地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浙江大湾区、城东智造大走廊核心节点,科教资源密集、人才智力富集、优质企业云集,是教科人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绝佳试验田。

  建议:

  1.以平台共建为牵引,筑好“基”。推动科研载体提能升级,深化“平台+产业链”建设,支持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专业孵化器等平台建设,打造环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

  2.以人才共育为主线,优好“源”。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支持科创平台与企业开展合作引才,探索“校企双聘”新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培养,探索构建人才“旋转门”机制。

  3.以项目共研为动力,闭好“环”。坚持把产业创新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深化产学研对接机制,建立科创平台和企业常态化联系机制,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区台属联谊会——

  深化“千万工程”建设  打响“源起地”金名片

  观点:

  萧山作为千万工程的源起地,书写了“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壮丽篇章。但部分乡村还是存在村级集体经济质量不高与发展不平衡并存、高能级龙头项目缺乏与规模效益不强并存、涉农人员老龄化与运营人才缺乏并存的问题。

  建议:

  1.深化理念重塑,顺应乡村发展新态势。坚持系统融合,实现资源统筹配置、功能衔接互补;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可复制,可持续运营的模式和机制;坚持破圈发展,培育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2.聚焦乡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农业新质生产力,探索“一镇一品”的产业矩阵。

  3.强化党建领航,激活乡村主体新活力。配强“领头人”,选聘“领雁导师”,培育“强基书记”队伍;引育“新农人”,培养应用性人才、经营性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提升“乡土人”,开展涉农人员技能培训,探索“土专家”职称评聘制度。

  农林界别——

  以“科创+农创”助推乡村共同富裕

  观点:

  萧山以科创和农创驱动新质生产力,推动集体和农户双增收,但仍存在科创氛围不足、科研投入局限、农创人才短缺等问题,急需我们在探索共富的道路上去破解。

  建议:

  1.构筑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供给政策和保障制度的完善,聚合资本、人力、土地等要素,借助数字赋能,打造乡村IP,把非遗民俗、特产美食等资源重塑为文化资产。

  2. 发挥科技地缘优势。共建研发平台,与“湘湖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鼓励企业和实验室进行人员的互通交流,探索人才双向培养机制。

  3.强化引才育才力度。将乡村打造成“政策赋能、产业聚能、生态留人”的“青年向往之村”,与高校合作共建“未来农学院”,创建兼具“数据共享”和“体系化管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圈。

  农工党萧山区基层委——

  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观点:

  当前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内涵和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医院能力建设仍有差距、人才队伍有待加强、基础建设陈旧薄弱,持续提升区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建议:

  1.借梯登高,加强与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医疗品牌,搭建合作平台,并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

  2.建强龙头,加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同时鼓励医共体内部人才流动,夯实分级诊疗硬件基础,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3.做优特色,加强重点学科专病建设。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发挥萧山区中医优势,打造专病诊疗高地,并加大学科建设财政投入,促进医院的学科建设。

  4.引育并举,加强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锻造。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才引进配套扶持政策,并进一步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下转第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两会 要闻
   第03版:两会 要闻
   第04版:两会 要闻
   第05版:两会 要闻
   第06版:向人民报告
   第07版:向人民报告
   第08版:向人民报告
集众智谋发展 聚合力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