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林飞 通讯员 沈露芽)“你好,我看到你们在招募‘一小时公益服务’志愿者,我来报个名。我是一名裁缝,看看能帮社区做些什么?”近日,居民周师傅来到北干街道天悦社区服务大厅,主动报名加入社区的“一小时公益服务”计划。
随着周师傅的加入,“一小时公益服务”计划的志愿者人数增至30人。该计划自推出以来,凭借“低门槛、灵活参与、发挥专长”的特点,吸引了社区内不同职业背景的居民踊跃报名。
“我们鼓励居民哪怕只贡献一小时,也能为社区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像周师傅这样的手艺人,未来可以在我们的‘便民服务日’中为居民提供缝补衣物、裁剪修改等公益服务,此举既能方便邻里,又能让志愿者的手艺得到充分发挥。”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如何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常住人口超万人、青年占比高达70%、平均年龄仅32岁的“青春社区”,天悦社区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成功探索出一条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2024年以来,社区针对青年“朝九晚五”的工作特点,推出“青年夜校”“周末相亲角”“体育友谊赛”等特色活动。这些安排在非工作时段的活动,成功将习惯于“宅家”的年轻人吸引到社区公共空间。
“我们统计发现,仅青年夜校的参与人次半年内就增长了300%。”社区负责人介绍,这种“错峰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青年参与的时间瓶颈。
随着参与的深入,一批拥有专业技能的青年逐渐崭露头角。社区通过精准摸排,组建起由三甲医院医师、上市公司高管、高校教师等组成的“青柠志愿者服务队”,推出“一小时公益服务”计划。
该计划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居民胡律师表示:“用专业技能回馈社区,既实现了个人价值,也收获了邻里情谊。”
为确保创新机制长效运行,社区构建了完善的激励体系:志愿服务可兑换街坊会积分,积分可用于换取特色课程或场地使用权。同时建立“需求—服务”精准对接机制,如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医师开展健康讲座等,让专业服务与社区需求无缝衔接。
如今的天悦社区,青年自发组织的夜跑团、亲子教育小组等已成为亮丽风景线。这种“以服务聚人心、以专业促治理”的模式,不仅破解了青年社区“陌生人社会”的治理难题,更培育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新生态。正如社区党支部书记高建瑛所说:“当年轻人把社区当成自己的‘朋友圈’,基层治理就拥有了最蓬勃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