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所校园里的“红绿灯”亮了三十年

  本报讯(记者 王俞楠 通讯员 赵凤燕)“校园里的红绿灯又亮啦!”这几天,城东小学校园里,崭新的“少警校广场”正式和学生们见面了。挂在校园广场上方的红绿灯,与地面的斑马线,成为新校园里一道新鲜又熟悉的风景。

  作为一所拥有30多年历史的少年交通警察学校,“红绿灯”早已成为学生们熟悉的校园文化,也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路。

  每天上午的大课间,一套融合了16个标准指挥动作的“少年交警手势操”,节奏明快,一招一式间,不仅锻炼了肢体协调性,更让规则意识如春雨般浸润心田,悄然融入每一个动作记忆。

  上下学时段,不定时会出现“小交警”们,他们戴着白手套,穿着制服,精神抖擞,在校门口引导秩序、检查头盔佩戴,稚嫩的身影中透出责任感。走出校园,这些“小交警”还化身交通安全宣传员,定期参与校外交通疏导志愿服务,走进新塘一幼教小朋友认识交通标志,深入周边社区向居民普及安全出行知识,用实际行动传递文明交通理念。

  “遵守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为了让自由更安全。”六年级的“小交警”黄雅琳在执勤日这样写道。数据也是教育成果最好的证明,实施“小交警轮岗制”后,城东小学校园路队的整齐度提升60%,头盔佩戴率达100%,交通安全意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堂上,“红绿灯”更是成了激活跨学科思维的钥匙。数学课上,学生通过统计人流量设计“最优通行方案”;科学实验室里,五年级团队正拆解智能信号灯研究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课上,编程模拟智能交通系统。“原来红灯时长要考虑老人通行速度!”在最近的项目式学习中,孩子们通过实地测量发现了交通设计背后的人文温度,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智慧的火花在探究中迸发。

  新亮相的“少警校广场”和原先“老校园”里的交通安全实践基地相比,又有了新的升级。从校园操场边的一角,来到了教学楼之间的大广场,更贴近学生的校园日常。课间十五分钟,孩子们总会来到这片交通标志与传统游戏相结合的场地中欢乐玩耍。另外,智慧地砖还能随着人流密度变换颜色,红绿灯也配上了智慧系统……

  三十载光阴流转,校园有了变迁,但“红绿灯”始终明亮如新。从最初简单的交通知识普及,到如今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深度融合;从传统的实践体验,到科技赋能的智慧教育,城东小学的交通安全教育不断与时俱进。

  “这次新广场的启用,是希望能持续将交通安全教育与五育深度融合,以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姿态让‘红绿灯’焕发新活力,也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城东小学校长朱才龙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乐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影像
这所校园里的“红绿灯”亮了三十年
萧经开半导体企业 获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创新活力奖”
红垦社区开展青年拓展交友活动
悸语展览
近百名“红领巾”参加爱心义卖 助力慈善事业
天悦社区:“一小时公益服务” 解锁社区治理“青春密码”
警医合力上演生死时速 关键时刻AED起大作用
区老干部诗词协会进行春季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