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孔亮燕
在萧山迈向“智造强区”的关键转型期,如何破解科创资源分散、成果转化不畅等瓶颈?区政协委员、农工党区基层委副主委、区社科联副主席王登承带着对萧山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在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加快构建我区“科创+智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议》。这份直指发展痛点的提案备受瞩目,它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不仅被列为重点提案,更成为推动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锚定痛点:一线走访摸清产业“堵点”
“去年,萧山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率不到8%,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领军人才缺口大,合成生物核心装备国产化率也偏低……”谈及提案初衷,王登承手中的调研笔记写满关键数据。作为农工党省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王登承长期关注经济领域发展动态。他敏锐地察觉到,虽然近年来萧山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但科创与智造融合依然存在制约因素,成为萧山从“制造大区”向“智造强区”跃迁中的核心瓶颈。
为摸清实情,他开启了2个多月的走访调研。在科创平台,有科研人员向他坦言:“我们有科研成果,但本地企业承接能力跟不上,最后只能对接外地。”在调研中,他还发现,科创平台不仅存在同质化现象,而且由于跨平台数据互通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数据、器材的共享率也普遍较低。这些一线的声音和现状,让王登承清晰地看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断层,也坚定了以“科创+智造”破局的提案方向。
深入论证:半年打磨“数据化解决方案”
为了让提案既有“深度”又具“可操作性”,王登承在提案形成过程中下足了功夫。一方面,得益于对经济政策的长期研究,他迅速梳理了大量关于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方面的资料,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将此转化为提案中的关键点。另一方面,他多次对接区科技局、江南科技城等相关部门,深入了解我区在推动“科创+智造”方面的工作进展及未来规划,并结合前期调研中收集到的企业诉求,将此转化为一条条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经过半年的深入调研、分析论证,一份凝聚着王登承心血的提案终于成型。在提案中,他从构建创新生态、加快人才集聚、打造“AI+”场景、做大产业集群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并明确“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新增自主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25人”等具体目标,让提案不止于“提问题”,更给出“解决方案”。
高位推进:答复落地激活产业新动能
提案一经提出,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科技局作为主办单位,迅速行动,会同各协办单位,对提案进行认真研究和办理。
在答复过程中,区科技局表示,在平台建设上,我区持续做大“北斗七星+”科创联盟,推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高效合作,全年建成 8家以上新型院企联合研究中心;在企业培育上,推广“安心宝”先研后付模式,力争全年新认定国高企300家;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持续聚焦新质生产力,打造“AI+制造”与未来产业双轮驱动格局。同时,通过优化人才“编制池”应用机制,吸引了更多高层次人才来萧创新创业。
对于提案中的建议被主办单位百分百采纳,王登承颇感欣慰:“政协委员的价值,在于建有用之言,献可行之策。”他表示,未来将持续跟踪提案落实,为萧山产业升级继续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