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着》——福贵的英雄之旅

  文/刘华

  十九岁时,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读到的是表皮,读的是一个充满欲望与轻浮,沉迷于赌博、不知进取的赌徒的故事,是一个因为放纵与愚蠢而荒废了家庭和亲情的无耻之徒的故事,是读后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后的愤懑……

  我无法理解余华在《活着》中给出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解读——“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以为这句话极尽虚无与消极。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吗?那不正是对生命的轻蔑吗?在我年轻的心灵中,活着应该是为了某种高远的理想或宏伟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所谓的“活下去”。

  我的十九岁,对生活有过多的幻想。读《活着》,更多的是对福贵这个人物的批判。虽然他经历了家道中落、战争饥荒、亲人离世等一系列悲剧,但当他每一次低头、放手,接纳生活带来的苦难,徒剩下“活着”的空壳时,我的愤怒犹如火山喷发——一个人怎能如此轻易地放弃尊严,任由命运的车轮碾压?活着,就意味着忍受吗?

  然而,这种直白的情感对比,直白到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它不过是年轻心智的情绪化反应。毕竟,十九岁的我,虽曾有过某些困惑和不安,却仍深信生活可以像一场注定能赢的游戏,拼搏与奋斗永远能带来某种形式的解脱。而福贵的人生故事,与我心中的理想生活相差甚远。直到三十五岁,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三十五岁,重读《活着》,我再也不会为福贵的命运感到愤怒。我撕掉了贴在他身上的一些标签,比如软弱、可悲,反而对他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敬佩和理解。因为,生活从来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前行,它常带来不期而至的绊脚石,让我们感到命运的无常。我们不断失去,失去的并不仅仅是时间、物质财富或亲人,更多的是我们对于控制生活的幻想与期许。

  福贵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失败者,而是一个在悲惨命运面前保持着坚韧、顽强生命力的人。他的人生经过重重悲剧,最终升华成了一种生活的哲学——一个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仍能在生活的废墟中拾起碎片,抬起颤抖的脚步继续前行。我开始明白《活着》中的“活着”,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存活,而是一种持续向前的力量。即使面对无常,也坦然地度过每一天。

  正如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所言——人生并非为了什么伟大的目标,而是为了坚守自己的生命,坚守每一天的存在。福贵在失去父母妻儿之后,依然没有选择放弃生命。对于他来说,活着已经不再是为了追求什么,他活着只是为了自己,哪怕那只是为了活下去。三十五岁的我,渐渐理解了这个充满悲凉却又充满力量的命题。

  《活着》,它不只是一本讲述一个人如何失去一切的书,它更是在讲一场“英雄之旅”,一种沉默中坚持的旅程。福贵所经历的并非英雄般的壮丽冒险,他的世界里没有伟大的目标,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落魄和打击。然而,每一次跌倒后,他依然爬起来,依然活着。这种生存的力量,正是这本书真正的魅力所在。

  年少时,我误以为“英雄”是那些拥有壮丽梦想、拯救世界的伟大人物。而三十五岁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福贵才是那个真正的英雄。他没有为了所谓的“伟大”而活着,他活着,仅仅是因为他愿意与生活为伍,或者说与苦难为伍,承认自己在命运面前的脆弱与无力,但依然乐观地坚持,带着一颗最朴素的心,活着。

  在福贵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另一种伟大——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崇高,而是每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依然坚持向前的力量。

  “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去追“远大前程”,求“大道”。实际上,每天找一件让自己感到有意思的事情去做,才是当下之“道”。这个世上大道理太多,如果陷于其中,而忽略生活中那些让自己开心的小事,这是对自己生命的大不敬。

  作家王小波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活着,或许并不是为了某个远大的目标,而是为了每天都能从生活中感知到一点点的美好,哪怕它是来自一杯茶,一本书,或是一个静谧的黄昏。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从这一点讲,福贵是一个英雄。(本文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六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获得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影像
《活着》——福贵的英雄之旅
千姿百态的萧山城乡雕塑
若待上林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