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益欣 肖雯 图/ 范方斌
早上还是倾盆大雨,下午已是晴空万里。
这或是我们融媒体中心(文化传媒集团)挂牌后的第一次采访任务,久已不上采访一线的我,与中心一个领导一个摄影记者一起,毫不犹豫地出发了。
采访车在快速路上欢快地奔驰,我的思绪早已飞向了目的地,只是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以及公司副总张鹏,我都不熟悉,一时有点头大。
船到桥头自然直,不管它了。
导航的箭头直挺挺地指着义桥,我知道那里以前叫许贤。据资料记载,东晋大文豪许询曾归隐究山,成为当地许氏始祖。唐代中叶,许询第12世孙许伯会以孝闻名,当时为了表彰许伯会和他历代祖先,便把许伯会所在的乡命名为许贤乡。
义桥的文脉由此开启。我想起清乾隆年间,由许贤北坞金家甸人金兰与黄士俊等师友一起组成的“云峰诗社”。我还想起40多年前文友黄坚毅组织的“田野”文学社,这个由教师、泥水匠、工人、店员等组成的文学社,每月开一次研讨会,每季度出一期《田野》刊物。他们大声地读,用心地写,把自己对文学的一份挚爱,撒在“田野”上……时隔多年,这些人依然不忘初心,热恋着文学,特别让人敬佩的是,那么多年,他们始终不散,前不久我还在《中华诗词》(第九期)上看到了他们迎亚运的诗词专辑。
来到杭州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话题首先从许询开始。
“我们义桥,特别是许贤的确是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公司副总张鹏满脸自豪地说。
“截至目前,义桥镇共有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省级1项就是你们的传统线装书印制技艺,那么这项技艺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这项技艺采用宣纸手工输纸、石印印刷,产品色泽饱和,质朴美观。经以手工折页、配本、串纸捻、併本、上面、穿线缝书、装配函套等多道工序完成。其印刷的宣纸古籍线装本,纸质轻柔,古色古香,便于捧读和收藏,保持了古籍书的历史风貌和原汁原味,因此受到了传统文化爱好者的欢迎。”
据了解,多年来,萧山古籍印务有限公司影印的各种线装古籍善本、孤本、珍本等达数千种。多次承接国家古籍线装本重点项目,《中华再造善本》《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中医昆仑》《元明刻本朱子著述集成》《古逸丛书全编》等均出自该企业;企业平均年产40余万册宣纸古籍线装书,生产的产品多次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被全国各大图书馆收藏。同时,多种产品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优质产品”奖,入选年度二十本“中国最美的书”,荣获上海印刷大奖“金奖”等称号;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重要媒体的多次报道和表扬。
“成绩来自不易,但我们依然是个‘罗汉豆’企业,在萧山名不见经传。”说到这里,张鹏神情坦然:我们的企业虽小,但江湖地位不低,“我们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线装书装订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仅十八家),最近又被列入浙江省传统线装书印制
技艺省级非遗单位。承办过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专题研讨会,到会的有国家新闻出版署、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各级领导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专家等;两次承办了全国文津历史文献联合会主办的古籍研讨会,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反响都很好。”
随着张鹏的回忆,“萧山古籍印务”的创业史像卷轴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
40年前,许贤北坞一个在上海第七印刷厂做领导的乡贤,为了支持家乡建设,帮助建立了萧山古籍印刷厂。“当时的业务很杂,什么书都做的,包括教材教辅、平装书以及线装书。”张鹏说,父亲张国富接手后,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果断砍掉了白热化的“红海”业务,专注于线装书生产。在张鹏眼里,毕业于印刷专科学校的父亲不仅有魄力,而且眼光独特、专业。几十年来,企业心无旁骛,坚守自己的赛道,致力于线装书生产,终于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其实,全国做线装书的企业不少,但专心做线装书的书只有我们一家。我们的工人在厂里天天摸着的都是线装书,大家都觉得交给我们做比较保险,所以才有了我们很多显山露水的机会。”张鹏认为,因为专注,中华书局甚至与我们展开合作,不仅给我们送来了最新最专业机器,也给我们带了许多业务。
许贤人历来以孝闻名,在张国富眼里,子承父业才是圆满的人生,2014年,毕业于浙工大工商管理专业的张鹏在父亲的影响下走进了工厂。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意,张鹏立志要让企业走得更远。这位理着冲头、带着眼镜的大学生从一线做起,成了90多名员工中的一员。张鹏称生产的每个流程都实打实地摸过,独立制作一本线装书完全不成问题。如此产品出去后,一旦发现有问题,立马就可以找到环节纠正。如今,张鹏和他父亲都成了传统线装书印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张鹏说,每当看到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开心地进厂子模仿工人装订线装书,心里就甜滋滋的。他希望将来传统线装书印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名单上也添上女儿的名字。
说到企业经营的难处,张鹏说:我们是按订单生产的,因此完全没有销售压力,主要在于年轻工人难找。 目前企业有90多个工人,20年以上工龄的有四十多个, 今年37岁的张鹏,排起来是厂里倒数第二年轻。四成外地员工,往往一家子来,为了留住他们,企业都安排住宿。下订单的企业对交货时间往往都有严格的要求,记得印制国家级礼品书《金色道钉》时,出版社社长就在厂里“督工”,足足待了一个星期,直到如期交付。而我们的装订都是手工的,有时候需要连轴转,年轻人就不大愿意。
“现在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我们的业务量也水涨船高。”张鹏说,像《曾国藩线装书》我们已经加印了两万多套。 而一些文化书商别出心裁,把现代书、连环画做成线装书,真是瞬间高大上,也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购买欲。有个出版社做了5000套线装书连环画,在“连友圈”销售,两个星期就卖得光光 ,不得不再次加印。
“墙内开花墙外香”来形容萧山古籍印务是很形象的,张鹏说:多年来对专业线装书生产的执着,给企业带来了诸多荣誉,也给自己带来诸多光环。读书时很向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如今好像就在眼前。天天跟着大学教授、知名文化人在一起,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作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地学习中国国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要通过联合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中外文对照书籍等形式来增加印量,为国学走上国际化道路作出努力。企业现有600多平方米古籍线装书展示厅,这是个优秀的文化交流平台,我们要引进专业人才来讲解,传授古籍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使展示厅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打造以古籍发掘、出版、印刷、馆藏、展示、发行为主体的古籍文化创意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