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紧紧围绕“降警控案”核心目标,以事故预防“减量控大”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全面推进各项交通安全防控工作。今天,我们将通过6位不同岗位的交警视角,展现他们为平安“加码”、让守护“在线”的幕后故事。
周胜洪:
以心为灯护坦途
铁肩担责守平安
今年56岁的周胜洪说,自己的人生刚好被分成了三个阶段。在衢州老家出生、求学,接着入伍服役20年,而后转业至萧山。如今,他是区公安分局交警宁围执勤中队的民警,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老周”。
在路面上执勤,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宁围中队辖区内有塘新线、通惠路、鸿宁路、建设四路4条过境货车廊道,是横跨萧山、滨江两区的货车通道,路面疏导压力较大——货车路况不熟,碰擦、抛锚等导致的堵车时有发生,而与廊道关联的还有高速枢纽、空港大道,一旦大型货车过多,道路续车能力有限,就极有可能引发大面积的拥堵。
对此,当单位想在安排工作时“照顾”一下老周时,他不仅婉拒了,还主动请缨,执勤疏导、指挥调度、酒驾查处、隐患排治等工作任务,他一个都没落下。在年轻的民辅警眼里,“老周确实是一宝”:有难活急活了,看看冲在前头的老周就稳了;工作生活遇到难题了,找老周帮忙准能有法子……
之所以还保持着这样的工作热情,老周说,是因为他不想留下遗憾,“曾经穿过的军装和现在的警服,对我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情感……”而制服所蕴含的使命感,“是信仰。”
近年来,萧山交警的工作理念和标准持续变化升级,周胜洪明显感觉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今年4月,他新接手了中队的交治工作。自我区全面推行“交治融合”新型警务机制以来,派出所和交警中队在队伍、执法、业务上深度融合,进一步打开了交通安全和治安宣防的新局面。这几个月,他带着两名辅警,马不停蹄地跑了近400家企业,纳管人数超过4万人。“我们明显感觉到,通过‘一体化’指挥、‘一站式’管理、‘一张网’治理,有效实现了警务提效、基础提质、能力跃升。”
陈东乔:
事故处理前线的
“追光者”
连日的高温下,他在事故现场或俯或蹲或趴,目光锐利、心细如发,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走进课堂,他的授课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结合,干货满满;回到办公室,整理案卷卷宗,总结心得体会,时间仿佛又悄悄溜走了……
这是区公安分局交通警察大队业务科民警陈东乔的日常。事故现场的案件侦破,看似简单,实则繁琐、千头万绪,更是细心和耐力的双重考验。每一起案件侦破的背后,都需要用心去寻找真相的突破口。
曾有一起逃逸案件令他印象深刻。当时,被撞的行人躺在路边,现场留有清晰可见的车辆制动印,按照常理可以判断,是一起车辆撞击行人的案件。但随着调查的深入,陈东乔觉得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由于事故发生点刚好在监控盲区,他决定对路面痕迹进行深入勘查。果不其然,他发现现场有两次撞击的痕迹,且找到了另一辆车的零件碎片。通过碎片痕迹勘查,再次印证了他的判断——行人在遇到轿车前已被撞击。最终,陈东乔和同事一路追踪,锁定了肇事车辆,并成功找到了肇事者,解开了这个差点“无解”的“谜团”。
如今,陈东乔还是负责传授交通事故处理相关经验的教官。他创新开展“事故现场模拟教学”,用车辆、碎片、假人等道具,模拟出各类典型、复杂的事故场景,手把手指导参训人员规范操作安全防护、证据固定、现场绘图等关键环节,通过“传帮带”,让青年民辅警成长迅速,能够独当一面。
这段时间,我区在41个事故警情高发的重点路口和南片地区强势推进“一早一晚”勤务,通过现场查处和拦截宣教整治黄牌货车、电动自行车等事故高发重点违法。忙完手头的工作,陈东乔亦要赶往现场,加入其中。“一早一晚”勤务实施以来,我区已查处货车违法2392起,扣车358辆,查处电动车违法30517起,拦截宣教5.7万人次,成效明显。
“交管的任何工作都是有意义的,都有一致的目标任务——平安。”对于这位“破案专家”而言,唯有热爱,可破万难,才能真正把“守护”两个字落到实处。
沈峰:
既是“破案能手”
也是“安全主播”
“我关注了萧山交警抖音号,看过你的视频,这次转弯没有让行,的确是不对……”在交通事故处理现场,当事人掏出手机诚恳地说道。而这一幕镜头,正是“峰SIR范式”安全宣教的生动注脚。
沈峰是区公安分局交警盈丰执勤中队民警。近两年,他的另一个称号“峰SIR”逐渐被大众所熟知,成为萧山交警交通安全普法的IP人物。
近年来,我区建立“3210”交通安全宣教体系,通过路面违法“拦截宣”、常态勤务“日常宣”、多方联动“集中宣”等模式,宣教群众137.3万余人次,全区交通事故前宣教率从年初的20.3%提升至目前的41.9%。
其中,《峰SIR说》系列交通安全知识讲解,每周会固定出现在萧山公安、萧山交警、萧山发布APP等平台上,用接地气的表述,为大家提供日常出行的安全指南。即使工作再忙、再累,沈峰都会挤出时间配合大队拍摄交通安全宣传短视频。至今,《峰SIR说》系列短视频播放量已经突破百万。
线上,他是侃侃而谈的“安全主播”;线下,他是破案、调解的“全能选手”,让公平正义变得“可见可感”。
前不久,他接手了一起电动自行车撞行人的逃逸事故,虽然监控画面捕捉到了肇事车辆的车牌号码,但经查询,却显示登记车型与肇事车辆不符,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有限的线索,沈峰没有放弃。凭借对车辆流通规律的熟稔,他大胆推测:“不排除车主置换新车后,未按规定注册新车牌,而是将旧车牌卸下,挂到了新车上。”循着这一线索,沈峰对登记的车牌和车主信息进行比对,证实肇事驾驶员正是该旧车牌登记时的车主。就此,案件成功告破。事后,当事人家属专程致谢,盛赞沈峰“破案如神,严谨入微”。
“细心一点”,群众信其“能”;“多说一句”,群众感其“公”;“多做一点”, 群众赞其“理”。今年以来,他已侦办案件60余起,处理事故3700多起,化解赔偿争议175起,群众满意度达 100%。
陈俊军:
深耕一线
探寻车流里的“治理密码”
新学期即将来临,也将给交通安全管理带来新的考验。这几天,陈俊军忙碌的脚步没有停过。身为区公安分局交警城区执勤中队副中队长,陈俊军既当解题人,又做领路人,和团队成员一起织就辖区安全有序的交通网。
疏堵之间,考验的是治理智慧。“治理交通堵点,好比给城市‘把脉’,数据就是最好的‘脉象’。” 陈俊军常说,信息收集的深度,决定治理精准度。
针对辖区学校早晚高峰道路拥堵问题,陈俊军牵头成立“校园交通攻坚组”,分组包校收集“堵点”学校信息,统计学生数、接送方式占比等数据,同时对接学校敲定“一校一策”,陆续建立不同接送放学模式的“ABC”三级管理模型。该模型施行4年多来,辖区各校接送效率、周边交通顺畅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中队实时跟踪管理模型实施效果,及时发现新问题、优化方案。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后,陈俊军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银河小学电动自行车逆行率异常上升,立即联合学校开设“交通安全课”,同步优化非机动车道标识,增加护学岗警力劝导,半个月后,违法数量下降60%,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不止于此。商圈、居民区的堵点治理同样靠数据“说话”。在万象汇商圈,陈俊军带领团队开展数据分析,梳理出“周末10时至16时车位周转率达日均峰值”“剩余车位低于30个时易出现入口拥堵”等规律,据此制定分级响应机制,在现有路网条件下,通行效率得到最大化。
这种“高峰守点、平峰巡线”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信息收集的细致、数据分析的精准转化为实施指挥的高效,“平峰畅通、高峰有序”从治理目标变成了群众可感的日常。
此外,他还结合实战需求精心准备了10余门课程,总结20项常见交通违法行为查处要点、5类场景话术指引,帮助警员们应对各类执法场景。2024年,陈俊军牵头举办交通执法培训近20场次,覆盖警员1000 余人次,显著提升了队伍现场执法能力与规范化水平。
李冰龙:
在基层“摔打”
练就“读痕识真”硬功夫
“这浅痕是初刹反应,深痕带偏移是急打方向,末段淡痕是车速渐降。连起来,就能还原制动全过程……”近日,李冰龙在定期召开的案例分析会上,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为年轻民警耐心讲解每一个细节。
刹车痕也会“说话”。这是他刚才工作时,师傅为其传授的经验。从“业务小白”到“行家里手”,15年来,区公安分局交警瓜沥执勤中队事故民警李冰龙始终在一线成长,日复一日,淬炼出了扎实与坚韧。
去年7月,瓜沥镇东灵路上发生一起机动车撞击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李冰龙从医院带“司机”返回现场调查时,对方慌张吞吐的神情,让他想起了“顶包者多露怯”的提醒;而现场不规则的间歇刹车痕,既符合“酒驾制动特征”的描述,也与他积累的“酒后反应迟缓致操作断续”的实践规律吻合。他当即调取监控,不久便识破了“朋友顶包”的戏码,循着线索查获了酒驾逃逸的当事司机。
从刹车痕里读状态,从微表情中辨真伪,这份能力,正是李冰龙从书本知识、实践积累与前辈经验中交融共生的成果。
今年5月,李冰龙在杭州交警事故处理专项测试中获得个人一等奖,但他深知,“一个人本事再大也不算啥,团队过硬才是真本事。”事故处置从不是单打独斗,团队协作才是破解复杂案情的关键。因此,他主动承担起了“传帮带”的重任。
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形成了“互补互促”的浓厚氛围:复杂的现场,李冰龙提醒新警留意易漏细节;案情讨论时,新警也敢于提出见解,“跟着李老师,不仅学会了看现场,更懂得怎么和团队拧成一股绳。”
在一起电动三轮车相撞事故中,协作模式快速见效——新警发现拐角的泥水覆盖淡痕,经李冰龙清理确认是初刹痕迹,勤务室同步提供的监控资料印证了“急转弯刹车致事故发生”推测,仅半小时不到,便厘清了事故双方责任。
吴军:
“道路匠人”
守望“为民初心”
地铁站点建设的交通保障,是交通管理工作中的一大挑战。如果是9个地铁站同期开工,“难上加难”将是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
区公安分局交警湘湖执勤中队吴军调岗前,曾是扎根一线20多年的事故民警。从新岗位的特殊性来说,还真只有像吴军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兵”来担任:专业技能扎实,对道路网络、通行状态了然于胸;责任心强,能坚韧地应对地铁站点建设周期长、复杂多变等状况。
9个站点同步开工,意味着吴军需要对接联络9个现场施工单位。“一站一方案”的制定,不但需要大量的对接、讨论、研判等伏案工作,还要不停走访、摸排、测算,掌握现场及周边最新变化的交通各项数据,当时留下的各种资料、笔记,“摞起来有半人多高。”
以蜀山路南秀路站为例,周边遍布中小学校、住宅小区,人车流密集,一旦进入占道施工环节,“双向四车道,施工占据长达500米的两车道,” 而周边又无可替代、分流的道路条件,极易发生拥堵。对此,吴军带着同事,分不同时间段,一次次走现场,一遍遍测算人车流,模拟推演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一场接着一场参加各类讨论会,阐述方案思路、要点,还要科学预判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制定相应的预案。
当方案顺利出炉并实施后,吴军和同事们还不能停歇,除了日常紧跟站点周边的通行状况外,工地交通安全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军除了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开展酒驾查处、违法处罚、基础排查等工作,以及景区及大型活动安保任务,节假日都是在岗位上度过的。
吴军说,业务技能可以培养、流程可以持续优化,但他更希望年轻一代的民辅警们,对交通安全事业有一份敬畏心,“你们要坚信,我们的工作一定是有效果的,可能你的一次指挥执勤、一次劝导宣教、一个隐患排除,就能将一次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吴军补充说,“如果说过去的20多年有什么经验感悟,这就是。”
■记者 蒋超 通讯员 陈凌丽 钱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