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无企业不萧山!无创新不企业!

  ■记者 姚潮龙 通讯员 萧材

  昨日下午,萧山再次以顶格规模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

  这次大会聚焦具体路径,即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萧山立身之本、进身之阶,企业是萧山最殷实家底、最宝贵财富,现场的一句“无创新不企业”也串联起萧山的昨天、今天、明天。

  诚然,创新老生常谈,可创新之路即便会苦但一定不堵。这条路上,尽管充满未知,甚至“坐冷板凳”“撞南墙”,但同样充满希望、充满回报,萧山也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持之以恒做这件难而正确的事。

  人工智能+

  现场,场景路演环节让人印象颇深。

  恒远新材料,一家深耕本土30年的化纤企业,当“少帅”毛佳枫分享如何以“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降低上丝工序体力消耗、增效提质时,台下不断爆发阵阵掌声。

  这个环节叫路演,不叫交流,背后藏着萧山“考量”。诚如毛佳枫所言,通过这次探索,期待为行业输出一整套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以自家企业这个点的突破,助力行业从‘汗水驱动’升级为‘算力驱动’。”毛佳枫说。

  恒远新材料探索的这个点叫“化纤制造具身智能上料应用场景”,该场景仅聚焦化纤上丝这一道工序,切口很小却无法省略,一点突破却能行业受益。

  小切口大应用。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这一宏大叙事,萧山路径的底层逻辑非常清晰与具体:以场景为王,以技术为力,通过“人工智能+”,变场景应用为解决方案,变单点示范为全流程、全产业链智能蝶变。

  可不是。围绕析、配、排、拣、搬、协、测、维、销、供十个细分节点,萧山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十大场景”揭榜挂帅,这十大场景覆盖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的制造业全流程。更重要的是,这些场景是从前期摸排的11个行业120多项需求中“精挑细选”而来,是企业应用最高频、行业推广最迫切的点,每个场景都是“刚需”。

  尽管人工智能是一个时代,但无法否认,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落地仍处于探索中,甚至是“无人区”,并没有现成模式可直接选用,而萧山又把最难环节作为主攻方向,把训练场景放到工厂一线。或因如此,如何打消企业“技术新、不敢投”顾虑,助力企业试错才是“十大场景”揭榜挂帅迈出“第一步”的“关键支撑”。

  拿出真金白银是萧山的诚意。聚焦算力、技术、数据、场景、应用等多方面,萧山投入2.4亿元,向全区企业发放场景、数改、算力、语料、模型“五券”,不断降低企业试错成本,为企业提供“硬核支撑”,助力企业更好更快“入场”AI时代。

  整合专业力量是萧山的行动。如结合人工智能三大社区建设,在芯模社区主阵地,联合省市共建长三角(杭州)AI赋能新型工业化能力中心,该中心将突出场景、数据和生态三个关键词,着力打造场景发布中心、“工业智能体”体验中心、“AI适配实验室”等赋能载体,让企业需求可见、供给服务可见、应用成效可见、投入产出可见。

  显然,萧山新型工业化的“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北斗七星+

  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已开展验证项目101个,其中47%来自企业,另有26个汽车电子类项目进入产业化并落地萧山。当西电杭研院党委书记邓军抛出这组数据时,台下一众眼前一亮。

  简单而言,概念验证中心就是判断一项研究成果在技术上可不可行,在市场上有没有商业价值,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中转站,被认为是科技成果转化“最关键一公里”。在今年省科技厅布局的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中,有3个来自萧山,分别是西电杭研院牵头建设的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湘湖实验室牵头建设的现代农学与生物制造概念验证中心以及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硅及先进半导体概念验证中心。从中不难发现,这3个中心全部依托“北斗七星+”矩阵。

  近年来,外界对萧山创新最可感可见的标识莫过于“北斗七星+”,这批高能级科创平台被寄予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未来增长引擎的重大期望。而布局之初,萧山就一直围绕“产业所需、创新所能”,推动“北斗七星+”主攻方向与化纤纺织、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需求高度契合,同时也精准对接萧山全力打造的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

  在萧山区科技局局长高源看来,此前种下的科创种子如今逐步生根发芽,好的势头正持续增强,新的动能正加快释放,并已打破外界对萧山“偏传统、缺创新”的刻板印象。“在‘北斗七星+’赋能之下,萧山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生态圈’,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强劲助推作用已初步彰显。”高源表示。

  这并非说说而已。

  目前,“北斗七星+”已建成集成电路、合成生物、电磁测试等6个中试平台,以及国家级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多层次赋能载体,累计开展科研项目1600余项,服务企业1461家。同时,借助核心技术优势与高端人才集聚效应,一大批科研人员带着技术成果在萧山创业,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成功孵化。如浙大计创院数字经济孵化器,已累计培育孵化准“独角兽”企业1家、国高企28家,产值超12亿元。

  但这还不够。

  会上,萧山还首次发布了科创平台产业服务能力榜单,北大信研院、西电杭研院、湘湖实验室、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等现场自我“推介”,目的就是要在科创平台所能和企业所需之间加快贯通、加速耦合,进一步碰撞出合作的火花与成果。

  无疑,“北斗七星+”就是萧山创新的一盘大棋,也是一面大旗。

  长期主义+

  创新是必备项、必答题,却从来不是一蹴而成、立竿见影的。

  前不久,萧山入选省级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首批试点名单,分数全省最高。谈及此,萧山区经信局局长王艳萍感慨万千,她说,这是多年积累的结果,“没有前些年的数字化积累,难以想象能如此顺利推进‘AI+新制造’。”

  这句“前些年”至少横跨6年——

  2019年起,萧山实施“十百千万”行动,推动头部企业打造智能工厂;3年前,推进中小企业数改扩面,全面铺开数字化改造。据统计,其间仅化纤纺织行业,萧山就建成了20个区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省级12个;实现规上企业“上云全覆盖、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其中首创的化纤大脑更是接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900余家,汇集数据近30万亿条。正是这种数字化先行,为萧山工业转型沉淀了深厚基础,也为如今抢抓人工智能这个风口奠定了先决条件。

  从更深层次说,这就是萧山持之以恒的定力与耐心,也是萧山对“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的执着与坚持。这同样体现在新动能培育上。

  十多年前,信息港起笔开建,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谁也没料到这里会成为萧山新经济的一张名片,仅人工智能企业就聚集了50多家。依托多年沉淀的产业优势,前不久,萧山AI“三剑客”之一的芯创社区正式落地。如今,信息港正以“AI+医疗”为重点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高地和产业生态高地。

  坦言之,长时间以来,外界的萧山印象是传统制造业大区,但萧山始终相信,持续创新才是涅槃重生必经之路,向新进军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之道。一个个战略布局接踵落子,一项项行动举措不断推进,萧山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姿态打基础、利长远,推动经济整体“换新”“添新”,逐步实现了短板拉长、长板更长、底板更稳——

  一方面,“2+3”传统优势产业向新材料、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跃升步伐持续加快,兆丰机电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另一方面,“X”未来产业进一步细分迭代,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领域加速落子布局,云尖信息、华澜微等日渐成为新生力量、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上工业“大盘子”中的比重更连年攀升。眼下的萧山,正从谋势、造势、蓄势转向起势,多年的“厚积”正在“薄发”。

  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赢得未来。这也是萧山的创新之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深读
   第03版:公益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财经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无企业不萧山!无创新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