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沈雨劼 摄/记者 旷野
近日,由区委宣传部、区“扫黄打非”办公室主办的“文脉e护苗 童心向未来”——青绿共守·文明相传研学活动在夏日的余热中,为孩子们编织了难忘的自然课堂。
绿色名片:专属自然的初印象
制作绿色名片的环节开启!手中的彩笔飞速舞动,树叶拓印出独特纹理,用绿色名片认识新朋友,让陌生感瞬间消失。“老师你看,我的名片上有树叶的味道!”稚嫩的声音里,藏着对自然最初的好奇与眷恋,一张名片,成了他们与自然对话的一张“契约”。
博物馆里:解锁生物多样性密码
走进山与自然空间博物馆,如同翻开了自然百科全书,学习辨别五花八门的动植物,孩子们瞬间化身“好奇宝宝”。观察珍稀植物标本时瞪大眼睛,遇到没听过的物种,拽着同伴衣角小声讨论。
“山坡上的小草如何‘锁住’泥土?”“鸟儿为什么喜欢在这片树林安家?”疑问声此起彼伏,知识的种子在这一间间展厅里悄然扎根。
寺坞岭徒步:触摸生态的心跳
小探险家们跟着老师弯腰观察蚂蚁搬家,伸手轻触树皮纹理,仰着头听鸟儿欢唱。遇到生态修复区,围着工作人员追问:“这些小树苗要多久能长大呀?”“为什么要种这些草呀?”
双脚丈量山路,双手触摸生命,让孩子们懂得守护精神与自然双重“绿水青山”。
绿书签行动:文明与生态共传承
“拒绝盗版 远离不良信息”标语创作热火朝天,孩子们认真写下标语,把对清朗环境的期待,一笔一划融入其中。制作生态绿书签时,有的孩子画上刚认识的植物,有的贴上活动中捡到的花瓣,让文明守护与生态热爱,随着书签静静流淌。
活动最后,孩子们双手接过证书,合影时的笑容格外灿烂。“我要把证书贴在书桌前!”“下次还要参加这样的活动!”话语里,是这场研学留下的深刻印记。
这是一次既能在自然里撒欢,又能守护精神家园的超棒体验。这场研学成了孩子们眼里的风景、手里的温度、心里的热爱。
或许,这就是“青绿共守”最美的模样 ,引导孩子们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守护精神与自然双重“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