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蒋超
“每天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打卡,不打卡就直接在群里点名……”近日,云南省一所小学的暑期打卡要求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本应轻松的暑假,穿插其中的却是频繁打卡,令人无奈。这也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能否别让“打卡留痕”偷走孩子的暑假?
如今,“打卡”不再是上班族的专利。除了“安全打卡”,很多家长对于“作业打卡”更不陌生——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跳绳打卡……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孩子们需要“打卡”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
不可否认,打卡互动作为家校共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可以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积极性。然而,当各类“打卡作业”接踵而至,一些摆拍的现象也由此而生。
有家长吐槽,孩子读绘本时,心思全在“镜头”上,反而忽视了书本中的内容;更有甚者,为了拍摄“运动打卡”,走走停停,还要反复调整角度,生怕画面不合要求。此时,打卡的“完成度”与“精确度”,俨然成为了“最重要的事”。当家长手机中的照片、视频素材越积越多,与之相反的,是大家对于“打卡”的耐心被越磨越光。
给“打卡留痕”来场“断舍离”,难吗?这道时代的考题,需要“教育的智慧”来作答。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简化打卡流程,在时间管理上更有“弹性”,在技术操作上更有“包容性”,通过整合各类打卡功能,切实为学生和家长减负;另一方面,可以提倡“分享式打卡”,让家长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与实际情况,真实记录生活,更关注打卡之外的体验。重要的是,为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探索中,收获快乐和充实。
漫长的暑假,不需要用打卡次数堆砌成长,而是要让孩子在松弛有度中积蓄力量。少一些形式主义的折腾,多一些对孩子天性的尊重,或许就是“让假期回归本真”的题中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