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学生手里的温度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一条“看‘10后’玩转非遗课程”的推送,让不少人看到了萧山校园里非遗课程的丰富多彩。

  大桥中心小学的紫霞河灯、河上镇小的龙灯胜会、通惠小学的越剧、进化二小的印纹陶、湖滨小学的萧山花边、浦阳镇径游中心小学的麻编工艺鞋、新街三小的竹编、明德学校的昭东剪纸、党山小学的萧山萝卜干、所前二小的珠绣、新塘小学的活字印刷技艺……仅是简单列举,已足够让人感受到非遗在校园里的丰富多彩。

  非遗文化在校园里的绽放,这份鲜活本就值得欣喜。但或许更值得欣喜和期待的是,在这些课程背后,是非遗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什么是“活态”的保护与传承?

  有人说,“活态”的精髓,是从非遗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出发,更好地涵养滋生其上、浸润其中的一方水土。

  河上镇大桥小学的紫霞河灯课程,便是这样一场“接地气”的传承。

  紫霞河灯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发源地便是河上镇本地紫霞村。如今,学校请来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孩子们在削竹篾、糊灯面的指尖劳作里,听着传承人讲河灯里的故事。当河灯顺流而下时,民俗不再是古籍里的记载,而是少年们亲历的情感表达……

  不仅如此,大桥小学还以“乡野童玩”为主题,深挖河上地域文化,让孩子们在探访山水、体验民俗中,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还有云石中心小学的尖山下跑马灯、河上镇小的龙灯胜会、进化二小的印纹陶等等,这些课程的根脉都深深扎在本土的非遗土壤里。学校联动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周边的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描绘文化脉络,让孩子们触摸那些与家乡土地共生的文化基因。

  活态保护,既要守得住根,更要“开”得出新。

  萧山校园的非遗课堂里,“10 后”们不仅是技艺的“复刻者”,他们也用自己的视角,为非遗注入新鲜活力。

  径游小学的麻编课程,学生们把麻编的搓麻、绞股的手艺,运用到生活中的杯垫、笔筒等物件上,还融进了校园文化长廊的装饰展示中。“老手艺”成为了装点生活的“新技能”;湘师实验小学的师生更将扎染技艺搬进公益书吧,靛蓝帐篷、手作座椅化身艺术装置,让非遗从指尖技艺变成可触摸的生活场景……学校精心构建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可以将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在丰富实践中感受那些深蕴其中的审美趣味、精神内涵和文化记忆,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

  有一句话,笔者很赞同,后继有人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的前提条件,也是让特色浓郁、积淀深厚的非遗文化展现持久魅力的关键所在。而校园,无疑是孕育这份 “传承火种” 的重要土壤。

  非遗最动人的“活态”,绝对不是展板上的文字、展柜里的物件;而是在学生的指尖上、心里头,在奔向未来的脚步中。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第08版:影像
“晾晒自由”背后的“民生密码”
村咖可以更亲民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学生手里的温度
应限制商业宣传 对病态审美的传播
被“梗”带偏
“打卡留痕”也需“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