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42年 从见证到传承

沈兴法:“红领巾路灯”精神的坚守者

  沈兴法在幼儿园宣讲

  沈兴法与少先队员交流

  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工作室

  ■记者 朱林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萧山,很多人都听说过“红领巾路灯”的故事。谁也没想到,这个发生在42年前的小小善举,经时间的酝酿和许多人的努力,转化提炼为一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少年健康成长。

  如今,“红领巾路灯”精神已经成为我区德育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的特色品牌,是我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孕育的宝贵财富。

  这其中,有沈兴法的一份功劳。从“红领巾路灯”的见证人,到“红领巾路灯”精神的传承人,他用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向一代代青少年讲述着当年的故事,推动着“红领巾路灯”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尽着自己的绵薄之力。

  见证:42年前的一次相见,与“红领巾路灯”结下缘份

  这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

  时间要追溯到42年前,即1983年3月。发生地点在原萧山县南阳乡横蓬小学,即如今的萧山区南阳中心小学。

  当时,横蓬小学还是田畈中的一所村校,学校东南侧的十字路口有两条纵横交叉的水渠,上面铺了几块石板供村民通行。因为路窄又没有路灯,晚上时常有人踩空受伤。

  时年60岁的王华炎是学校五年级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因为家在所前,所以他平时住在学校里。一天晚上,王老师在备课时电灯泡突然坏了,他匆匆忙忙地去村里小卖部买灯泡,回来时在十字路口一脚踩空,不慎掉进渠沟,造成右手骨折,额头肿起一大块乌青。第二天上课时,同学们发现了王老师的伤情。以於国伟为队长的五中队第二小队的9名少先队员商量后决定学习雷锋叔叔,为人民做好事。

  于是,他们省吃俭用攒下零用钱,在王华炎的帮助下,买来灯头、灯罩、灯泡,借来梯子、铁丝等工具,在十字路口的电线杆上安装了一盏路灯。队员们还在灯罩上画上队徽,写上“红领巾路灯”5个字。此后,无论寒冬酷暑,队员们坚持轮流值班,按时开关路灯,一起承担电费,为行人带来光明与便利。

  此时,全国少工委和《辅导员》杂志社正联合举办“快乐的小队”评选活动,横蓬小学报送的“红领巾路灯”小队活动通过初选。沈兴法时任共青团萧山县委学少部部长、萧山县少先队总辅导员,为实地审核王老师辅导的“红领巾路灯”申报材料,特地来到了横蓬小学,亲眼看到了安装在十字路口的“红领巾路灯”,听少先队员们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并寻访了相关村民,听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1983年5月,经学校申报和各级少先队组织的核实、验收、评估和审定,“红领巾路灯”入选全国40个最佳快乐小队活动奖。同年8月,王华炎带着於国伟和许伟中代表9名队员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和全国少工委举办的“快乐的小队”活动夏令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42年过去了,沈兴法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王华炎的情景。他穿了一件洗得有点发白的黑色衣服,个子瘦削,给人的印象很朴实,一双眼睛特别有神,一看就是认真的人。当时他一个人住在破旧的学校寝室,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却一心一意扑在教育工作上。

  之后,沈兴法一直关注着王华炎的动向。王老师从学校离休后,谢绝了亲戚朋友的工作邀请,先后接受10多所中小学校的聘请,义务担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将“红领巾路灯”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没有活动经费,他自己拿出积蓄,订阅10多种少先队报纸杂志,设计布置队室,制作陈列壁橱,给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送去红领巾和队旗。这一切都在默默影响着沈兴法,他佩服王老师,也总想着要做些什么。

  传承:与王华炎老师再次相见,决定向广大青少年宣讲“红领巾路灯”的故事

  沈兴法再次见到王华炎老师,已是21年后。当时王老师将自己一套二室一厅的住房创办成浙江省首个“辅导员之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辅导员、少先队员前来参观学习。

  虽然很多年没见,王华炎还是一眼认出了“小沈”,两人深入探讨了青少年教育工作。

  王华炎说,“红领巾路灯”的故事体现了少先队员们做好事、爱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一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永远不会过时。

  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先前的横蓬小学,还是改名后的南阳中心小学,一直将“红领巾路灯”作为精神指引,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少先队活动,打造出“红领巾路灯”红色教育品牌,并辐射到全区范围,成为全区少先队工作品牌。

  经过那次与王老师关于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深入探讨,沈兴法坚定了内心,决定成为“红领巾路灯”精神的传承人。

  此后,沈兴法参与推动了红领巾路灯代代传·所前一小王华炎队室成立、王华炎纪念馆筹建等事项。2018年前后,沈兴法开始在所前镇各村假日学校为学生们宣讲“红领巾路灯”的故事,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

  经过多年探索,沈兴法对“红领巾路灯”精神进行了总结提炼:从小心里有他人,热爱集体,关心社会,乐于助人;虚心好学,勇挑困难、积极进取;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敢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些句子就像火炬,闪耀在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区域图上,如今正挂在萧山区委老干部局萧然晚晴·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工作室的墙上。

  2020年1月,沈兴法退休。5月,区委老干部局区关工委成立了萧然晚晴·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工作室,沈兴法成为牵头人。

  此后,他的主要工作围绕三件事展开:设立“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教育点、研发“红领巾路灯”精神主题教育课件、开展“红领巾路灯”精神宣传活动。

  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工作室位于萧山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三楼,面积约20平方米。桌上有序地放着沈兴法收集整理的关于“红领巾路灯”故事的相关资料,墙上挂着一盏按一比一比例还原的“红领巾路灯”,还有多年来我区少先队员开展学习“红领巾路灯”精神活动的照片。

  在这里,沈兴法潜心研究“红领巾路灯”精神 ,设计相关课件,包括《学童启蒙礼教育》《红领巾在召唤》《“红领巾路灯”的故事》《以“红领巾路灯”精神与家长谈从小培养孩子应有的品德》《王华炎老师的红领巾事业》等。

  在全区开展的新时代弘扬红领巾路灯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中,他的《“红领巾路灯”的故事》课件点讲率一直位居前列。2020年被区关工委评选为我区最具影响力“五老”精品课。2022年,红领巾路灯被共青团杭州市委收藏为杭州市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件队宝之一,展示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

  沈兴法还经常与来自全区的校外辅导员进行交流探讨,接受少先队员们的参观。在他的努力下,“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点的建设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在全区已建立了六个传承点。课余时间,少先队员们来到这些传承点,观看爱国主义电影,阅读红色经典书籍。

  每年寒暑假,沈兴法都会深入到镇街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假日学校、文化礼堂等进行宣讲,让更多青少年听到“红领巾路灯”的故事。

  今年也是如此。目前,沈兴法正奔波在各个村社假日学校,他以专题讲座、课堂互动、故事分享、寻访对话等多种形式,给广大青少年讲述“红领巾路灯”的故事,教育引导他们传承红色基因,从小听党话、跟党走。

  记者手记:

  一个人要怀着怎么样的热爱和执著,才会几十年如一日、不求回报地去做一件事?

  40多年前,王华炎老师不顾生活条件艰苦,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离休后,他义务担任多所学校的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创建“辅导员之家”,将“红领巾路灯”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听,使之成为我区少先队工作品牌。

  接过王老师衣钵的沈兴法也是如此。在王老师去世后,他参与了所前一小王华炎队室筹建等事项。退休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王华炎纪念馆的筹划和“红领巾路灯”精神的传承工作上。

  给青少年讲课、指导“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教育点建设、培养校外辅导员、培训红领巾讲解员……只要与“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有关的事,他一件都不落下。

  而做这些事,都是没有报酬的。特别是暑假里,有些活动需要沈兴法自己开车前往。到现场后,他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就开始坐下讲课。

  不仅如此,沈兴法还发动家人加入到“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的工作中来。每次开展活动,沈兴法都会记录下文字图片,发在“路灯精神代代传”微信公众号上。这个公众号就是沈兴法的儿子帮忙打理的,而稿件的文字校阅则是沈兴法的妻子。

  采访结束前,沈兴法忽然想起什么,跟我说了一件事:今年2月18日,靖江初中初二学生潘奕辰在放学回家路上经过十字路口时发现红绿灯歪斜,于是主动上前扶正,该视频在央视新闻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6月27日下午,他和原红领巾路灯小队队长於国伟一起去学校看望潘奕辰。潘奕辰见面后说:“‘红领巾路灯’的事我知道,我听老师讲过这个故事。”

  就是这一句话,让沈兴法觉得,“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有了最好的佐证。润物细无声,在很多看不见的角落,我们的“红领巾路灯”精神传承人正在一代一代成长起来。这也让他感到,自己做这件事,值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跨越42年 从见证到传承~~~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萧友圈
   第06版:生活
   第07版:公益
   第08版:财经
沈兴法:“红领巾路灯”精神的坚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