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项亚琼 通讯员 吴琼
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不仅在实验室中“开花”,更在广阔的田野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业领域省级实验室,自2022年成立以来,湘湖实验室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构建了“全链条贯通、多主体协同、市场化驱动”的成果转化体系,成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标杆,并于2024年12月被评为“杭州市专家工作站”。
“我们聚焦生物育种与生态高效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坚持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加快打造原创性引领性的标志性成果。”湘湖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杨华介绍。从试验数据沉淀到产业应用落地,湘湖实验室正以“科研+服务”双轮,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架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湘湖实验室新园区展厅内,一处养殖箱展区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两个透明的玻璃鱼缸内,几只红螯螯虾正灵活穿梭于精心布置的水草间,鲜红的钳子在日光灯下闪烁着光泽,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些看似普通的水族箱,实则承载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成为湘湖实验室专家工作站破解农业科技发展难题的生动缩影。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难始终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瓶颈。湘湖实验室专家工作站探索出“成果发掘-孵化培育-产业对接”的三级跳模式,成功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为农业科技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在农业科技成果发掘的关键环节,湘湖实验室以“内外协同”双轮驱动机制跑出创新加速度。“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深化多方合作,我们构建起了高效的创新体系。”杨华告诉记者。对内,湘湖实验室锚定农业“卡脖子”问题,布局生物技术、生物种业、生物互作和生物制造4大研究院,组建了23个高、专、精研究团队,围绕“生物育种”和“生态高效农业”两大研究方向重点布局攻关。对外,积极拓展合作版图,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为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创造条件。
得益于这一创新机制,湘湖实验室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红螯螯虾耐寒性改良方面,科研团队通过基因技术成功提升虾类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养殖区域;彩色油菜品种创新项目培育出观赏性与经济性兼具的新品种,为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新选择;昆虫信息素生物合成技术产业化更是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多项科研成果已进入应用转化阶段,未来将持续为农业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迈向更高台阶,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开辟新路径。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进程
在这里,九号楼创新,八号楼创业。在九号楼湘湖实验室,建有完善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178套大型科研设备实现共享,帮助企业降低超40%的研发成本。与湘湖实验室通过空中连廊,实现物理空间无缝衔接的八号楼——湘湖实验室科创中心,不仅有1万平方米的孵化空间,还有序分布了开放式工位与独立科研区域,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场地需求。此外,科创中心设立10万元创新考核奖励基金,通过定期评估企业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等指标,直接激励企业创新,形成“空间+设备+政策+激励”的全周期赋能体系。
当科研成果在科创中心的孵化体系中逐渐成熟,湘湖实验室便依托“三级跳”模式的产业对接环节,通过成立科技公司、专利许可、技术入股等多元路径,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同时,创新推出“产业链整合 + 机制创新驱动”战略,已牵头组建植物智工厂、罗氏沼虾育种等创新联合体,联合2家科研院所、4所高校及多家龙头企业协同攻关,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网络。这一创新生态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更为长远发展注入动能。
基于产学研用融合的成功实践,面向2030年,湘湖实验室将发展蓝图再次升级,加速推进“实验室经济圈”战略。计划建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农学与生物制造研究平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1到10”的突破及“1到100”的转化应用;培育水稻、畜禽、水产等突破性品种100个以上,创制50个以上自有专利的绿色投入品和营养功能食品。
人才是支撑这一宏伟蓝图的根基。目前,湘湖实验室人才矩阵不断优化,258名优秀人才加盟,其中博士学历占比89%,具有海外留学或科研经历者超35%。“我们落户萧山,就要优先服务好萧山,努力成为萧山农业科技的先行地,构建一个农业人才的新高地,并把萧山作为成果转化的必选地。”杨华对湘湖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根据计划,争取到 2026年,实验室人员规模稳定在350人以上,引进国际领军人才3-5名,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10个以上(其中院士团队4个),力争成为国内农业类省实验室的领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