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文
从一场风雪中出发,也在一场风雪中走向死亡,又一场雪崩夺走了艾格尔的爱人,风雪与寒冷伴随了艾格尔的一生。雪,是终点,也是起点。是覆盖,也是重生。《大雪将至》,“雪”是贯穿全书的线索和隐喻。
艾格尔的一生被苦难填满:没有父亲,幼年失去母亲,被寄养在姨父家里,一直遭受姨父的虐待,直到艾格尔有能力反抗才得以离开独自生活。自己挣钱租了一小块地,遇见了挚爱玛丽,本以为生活会幸福下去,但一场雪崩却让艾格尔永失所爱。幸福是短暂的,麻木迷惘、漫无目的的生活让艾格尔重新燃起当兵的梦想。当兵,雪原,被俘,在战俘营八年,见证无数的死亡。回到家乡,身体已不复从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艾格尔开始成为登山向导,走向大山,走向生命中最后一场大雪。
艾格尔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用力地活过、爱过、努力过,玛丽短暂的爱让艾格尔回味一生。有人将罗伯特的《大雪将至》比喻为奥地利版的《活着》,但艾格尔与福贵是不同的,福贵的活着是逆来顺受,而艾格尔是积极地面对。故事并不复杂,艾格尔的一生,是无数个平凡人在风雪中执着前行的缩影。其实,几句话就可以复述完他的一生,但他的平凡的一生启迪了很多人的灵魂。
在阅读《大雪将至》的过程中,每个文字,每段句子,都让人细细凝听,这是一首细致、完整的生命之歌。“生命远比所看到、所了解的更结实,更顽强。”艾格尔的生命便是如此,生而破碎,充满风雪、冰凉和苦难,但是,用活着来修修补补,仍可以诗意和执着。“伤疤就像岁月一样,一年又一年,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这些一起造就了一个人。”
罗伯特的《大雪将至》不是一部悲情小说,而是一曲献给平凡生命的赞歌。艾格尔用“慢”与“静”对抗命运的暴戾。
“他的右腿好像比身体的其他部分都慢半拍,好像它在每走一步前,都需要一些时间思考,这步是不是值得它付出这么多的努力。”他的右腿在童年时便被姨父用鞭子打断,留下了终身残疾,但这个残疾在文字中上升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的思索。
“有时候,当他在草地上躺的时间足够长的时候,他会感觉到,大地在他的背下十分轻微地起伏。在这样的时刻,他知道,这是周围的群山在呼吸。”生活很辛苦,但艾格尔有超能力,他能让贫瘠荒凉的生活发出光亮和诗意。
艾格尔亲吻玛丽,第一次,很粗糙,甚至很粗暴,但在爱的滋养下,他马上学会了细致和温柔:“他又把她的脸捧在两手间,这次是小心翼翼的,像是捧着一只鸡蛋或者一只刚刚出壳的小鸡。
‘这样就很好’她说着闭上了眼睛。”
我停下阅读,无限地想象“像是捧着一只刚刚出壳的小鸡”这个画面。虽然,这样一种细致而温柔的幸福如此短暂,但此后,艾格尔在漫长的一生中无数次地回味这一刻。玛丽死去多年以后,艾格尔在战俘营的冰雪中给玛丽写信:
“艾格尔裹着被子坐在营房前,给他死去的妻子玛丽写了一封信。他在一个被烧毁的村庄里做清理工作时,发现了一张几乎完好无损的纸和一支铅笔头,他用很大的、潦草歪斜的字母慢慢写道:
我亲爱的玛丽,
我正在俄罗斯给你写信。这里没有那么差劲,有工作也有吃的……
你的艾格尔
他把信叠起来,折到不能再小,把它埋在脚下的泥土里。”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凡的一生,这个世界正是由数十亿平凡的人们撑起的穹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一世、活一生、死一世,离开之后,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艾格尔在二月的一个夜晚去世了。他被葬在他的妻子玛丽的旁边。在他的坟墓前竖着一块粗糙雕琢的、布满裂痕的石灰岩石块,夏天时,上面会长出白紫色的柳穿鱼。”
但在这一场平凡的旅程中,除了活着,至少,还可以执着,还可以有诗意。我特意去查了“柳穿鱼”。“柳穿鱼”不是鱼,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语是“坚强”。我一直都很喜欢这种书写小人物的作品,这些人不会进入历史,连只字片语都不会留下,但正是他们,一笔一画地书写了真正的历史。
艾格尔说:“春天马上就要来了,飞鸟已经看见她了,骨头里也有些什么在动,雪下面很深的地方洋葱都已经爆开、开始长了。”
他的存在证明: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生命,也能在时间的积雪下留下自己的足迹。正如书中所言:“伤疤像岁月一样,一个接一个,造就了一个人”。这或许正是罗伯特试图通过《大雪将至》传递给人们的启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逃避苦难,而在于以尊严的姿态或说是诗意的姿态穿越人生的风雪。
所以,《大雪将至》不只是奥地利版的《活着》,而是《大雪将至》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