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0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章高奏家国曲 余音绵绵润萧山

  《笑问客从何处来》

  《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萧山贺知章故里标识

  ■文/ 王永强

  母题是指文学作品中反映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的最初概念或意象,为后代文学创作反复借鉴和演绎,具有概括性、传承性和再生性的特点。乡情、爱情、报国、怀古、别离、春怨、悲秋、游侠、历险、恩仇、归隐、修行成佛、羽化成仙等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基本的母题。贺知章留下的作品不多,但较好地演绎了中国文学的经典母题,不乏传世经典,他的诗作名篇家喻户晓,盛唐之音,绵延千年,深深地影响了越地特别是我们萧山的人文气象。

  演绎母题  经典永恒

  乡情

  爱乡是爱国的原动力,爱国是爱乡的升华,爱乡越切爱国越深。贺知章三十六岁离开家乡,身体、心智等各方面素养都基本定型,嘴中留着不改的乡音、心里藏着浓浓的乡情,一位标准的“南人”,其创作的诗歌深受六朝以来流行江南的民歌影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充满江南意蕴和幽怨的乡愁。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这首题为《晓发》诗,应该是贺知章描写离别永兴县时在西陵渡口的情景,流露出对家乡依依惜别的情感。寺院的晨钟声从岸边传来,一艘渡船准备解缆启航。昨夜钱塘江的海潮慢慢退去,浓浓的晨露又从宽广的江面升腾。早起的鸟儿在沙滩上觅食,两岸的吴山越山还笼罩着层层云雾。前三联描述的场景好比是北极燕鸥在迁徙前要在旧巢上空盘旋几圈,一方面是在告别故乡,为新的征程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感知磁场,记住故乡,以便来年的回归。燕儿也故土难离,何况即将远行的游子。诗人将“江岸”“曙钟”“夜潮”“晨露”“沙鸟”“云峰”等钱塘江边家乡的记忆元素一一拍摄下来,储存在脑海深处,以便日后追寻。事实上,游子贺知章再一次回到家乡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了。尾联是画龙点睛之笔,故乡的元风景离自己越来越远,变得缥缈无踪,而心中的怀乡之情、怀友之情却油然生起。

  贺知章爱乡情结最著名的经典诗作当属他的《回乡偶书》二首,创造性地演绎了“乡音”这个经典的文学母题。在唐诗中,孟郊把“游子”母题写到极致,贺知章把“乡音”母题也写到顶流。乡音作为一种基因,非常顽固,那怕你走的最远,时间过的最久,不经意间一句话一个音符都会暴露你的家乡。离开家乡半个世纪的贺知章,回到故乡时乡音瞬间被激活,立马脱口而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平白如话,但逸趣横生。明明是说着乡音的主人,却被孩童当作客人,在这种主客易位的冏态中,诗人对故乡浓浓的爱恋之情跃然纸上。关于乡音,晚唐诗人司空图有“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之句,意思是离开家乡越来越远,听到周边的人声越来越异,聊以可慰的倒是黄莺鸟的叫声还同家乡一样。这里的“恨”字,现代语境应该用“喜”来理解会更合情理。司空图是离开家乡,贺知章是回到家乡,一去一回,乡音无改,乡音始终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纽带,这两首诗共为中国乡愁文化乡音主题的巅峰之作。

  让贺知章无法改变的乡音是越音,一种很古老的方言。成语有“庄舃越吟”,形容不忘故国。《史记·张仪列传》:“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在这里乡音被认为是否思念故土的判断标准。杜甫:“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陆游:“贺公在朝雅吴语,庄舄仕楚犹越吟。”可见,贺知章在朝廷讲越乡之音。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赵翼也有诗曰:“老去贺公吴语惯,病来庄息越吟多。”光绪年间有一位永康诗人胡凤丹还专门模仿《回乡偶书》,创作了充满童趣的越乡土音问答诗:“门庭依旧换回廊,抵得家乡似异乡。下学儿童都不识,依稀如问贺知章。”千百年以来,越地乡音这个经典文学母题在不断演绎,有着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报国

  在唐代,建立军功是士大夫共同的志向,由此将兴起于汉魏的“边塞诗”这种诗歌艺术推进到了黄金时代。边塞诗以其诗风悲壮、气势豪迈、格调雄浑、意境开阔而著称。贺知章属于边塞诗风格的诗作有《送人之军中》:“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将边塞诗和送别诗两个场景交织在一起,更加衬托出军人出征的悲壮和离别的惆怅。在尾联中,贺知章嘱托征人要不负使命,坚守万里长城,确保大唐江山安然无忧。展现了贺知章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才华,其中“万里长城寄”一句中的“长城”之意,指国家所依赖的军队。据复旦大学陈尚君研究,完整“万里长城”四个字的表达在古籍中还是首次出现。由此可见贺知章是何等才情之人,不得不令人敬佩。

  开元十年(722)兵部尚书张说出任朔方节度使,唐玄宗为他写了一首送别诗,王公大臣二十人随之应和,贺知章也写下《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中“荒境尽怀忠,梯航已自通”“遣戍征周牒,恢边重汉功”。意思是边地虽然荒凉,但都由忠君的将士守卫。大唐的军队已经开拔,誓要恢复周朝的城池,重建汉代的功业。“胄出天弧上,谋成帝幄中”“饔人藉蕡实,乐正理丝桐”。兵器装备由主兵的天神保佑,军事谋划则在皇帝的帐幄中完成。厨子凭借硕大的储仓,不用为粮草发愁,军乐队从容不迫地奏起行进的曲子。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唐军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充满信心,以及对后勤保障和军风军纪的肯定。“歧陌涵余雨,离川照晚虹。恭闻咏方叔,千载舞皇风。”诗人用“歧陌”“余雨”“离川”“晚虹”等场景,进一步强调边塞的苍凉和守边的艰辛,同时借用周代名将方叔平定南北的典故,来鼓励军人建功立业,确保大唐皇风浩荡,威震四方。此诗虽说是一首奉和应制诗,但史诗般地反映了唐代官员巡视边疆的真实场景,情景交融,气度恢宏,读之给人以昂扬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念。

  复仇

  如果说贺知章的边塞诗给越地带来的是盛唐强音,那么对“复仇”母题的演绎则是继承了越地最悠久的文化传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南宋王十朋讲越地:“故其俗,至今能慷慨以复仇,隐忍以成事”明代王思任说:“吾越地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现代作家中,演绎越地的复仇主题作品也很多。鲁迅《故事新编》就有一篇复仇题材的《铸剑》,讲述了复仇者“眉间尺”为父报仇,最终复仇成功,但却与仇家同归于尽的故事。

  贺知章把复仇与孝两个元素联系起来,写了《董孝子黯复仇》:“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乍一看,此诗大有李白《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风格,仗剑任侠,快意恩仇。贺知章是一位大孝子,在萧山民间至今流传着“前箩担母,后箩担经”的故事。贺知章诗中的主人翁董孝子,在他的家乡慈溪也有“担水奉母”尽孝的故事流传。董黯,东汉会稽郡句章县(今宁波慈城)人,董黯为替母复仇杀恶邻,但又怕年事已高折母亲会过度担忧,一直等到十年后母亲离世才得以实施。复仇后,董黯自首,并得到了汉和帝的赦免。为纪念这对慈母孝子,后人把董黯汲水奉母的大隐溪改名慈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朝廷将县名改称慈溪,这就是慈溪市名的由来。

  盛唐之音  必有余响

  留下地标,诗化了萧然山水

  萧山众多的名胜古迹、文化符号,其背后都有一个文化名人的故事,贺知章也为萧山增添了诸多著名的文化地标。

  贺知章离开家乡进京赶考是武则天延载元年(694),此时萧山称越州永兴县。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回到家乡,此时永兴县已于两年前改名萧山县,越州也复改称会稽郡。为了让贺知章回乡后能安度晚年,唐玄宗提拔其儿子曾为会稽郡司马,陪同乃父回乡以便照顾,并赐“镜湖剡川一曲”为归隐之所。所以,贺知章回乡后大抵定居在会稽,相关的遗存如千秋观(贺监宅、明真观)、贺监祠、一曲亭、道士庄、贺墓等都在绍兴。没有资料支持贺知章归途中有否在萧山逗留,这是件比较遗憾的事情,但也不影响家乡人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无比崇敬和深情纪念。

  历史的尘埃总会被潜心研究的学者拂拭,事实的真相总能在故纸堆里寻找到蛛丝马迹。关于贺知章的故里,萧山图书馆杜永毅先生《唐代诗人贺知章故里考》一文用三则史料考订互证,得出贺知章出生地在史家桥村的结论。一是清代郭伦的《萧山赋》:“西山如障,北干如屏,洛思蜷嵼于东北,石牛山妥嵬于西南,文笔环季真之宅,仙岩投元度之簪,城山栖越王之甲”;二是清代张文瑞的《归厚庄即事》:“年来剩得草堂赀,小筑城南地颇宜。湖亦有名邻贺监,村因不俗近西施。扠鱼桥下堪垂钓,文笔峰前好赋诗。”三是起源于唐代的越地道士宣卷唱本《奉送桥名》,叙述萧山24座桥名来历,其中:“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上述三则史料中的“文笔”就是文笔峰,在今蜀山街道境内,季真是贺知章的字;思家桥,原称史家桥。《乾隆萧山县志》载:“史家桥,在埭上,俗称四家桥”。2005年5月,萧山村规模调整时,蜀山街道的史家桥、华汇、沿山村合并为知章村。

  有唐一代,杭州第一本土诗人

  有唐一代,许多著名的诗人歌咏过杭州。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宋之问《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杜甫曾到过杭州,但诗写给了钱塘江对岸的西陵:“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古驿楼。”(《解闷十二首》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三年,为杭州留下了十余首诗词,离任年还念念不忘《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些名篇佳作,提升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作者本人不是杭州人。

  那么,杭州本土出产的诗人有没有?当然有。中晚唐时期著名的有两位,金昌绪,余杭人,传唱之作有《春怨》;罗隐,新城(富阳)人,传唱之作有《蜂》《西施》《自谴》等。因此,无论从时序之早,成就之大,还是知名度之高,贺知章无疑成了排行第一的唐代杭州本土诗人。不仅如此,就算放到整个唐代浙江,也只有骆宾王、虞世南、方干等少数几位可以与之相媲美。

  “老大”归来,引领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形成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其中,贺知章归乡带来了一个重要契机,推动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关于贺知章的作用,大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诏赐镜湖,引发了士大夫对越地的向往。据《新唐书·隐逸传》载:“天宝初,(贺知章)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唐玄宗还写下《送贺秘监归会稽诗》,其中“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之句,给予了贺知章高度的评价,这是一种无上的尊荣。此举彰显了唐玄宗对贺知章荣归越地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放大了遥远越地在京城士大夫中的声名。从此越地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文人的归隐之所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稽山镜水,剡川一曲,千秋道观、贺监祠、出生地萧山等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的朝圣之地、心灵港湾和精神家园。二是风节可范,树立了致仕归隐的标杆。贺知章辞官归乡在唐代是一种高风亮节,其外甥储光羲有《献八舅东归》:“高位莫能舍,舍之世所贤”一语道出了贺知章为什么会得到当时官宦阶层推崇的缘由。宰相李林甫《送贺秘监归会稽诗》:“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认为这种挂冠知足行为,可以与汉代的贤人比肩。从此,贺知章这种退休模式被后人借鉴,无论职位高低,越乡人还是外乡人,只要致仕归隐,总会联想到是在学习唐代那位通透极致的贺知章。三是千里来寻,形成了一股追慕之风。贺知章归隐,成为形成浙东唐诗之路的促发点,蒙曼教授表示:“贺知章这个人回来了,这里就有了一个文化中心,它就像是一个火把,在这里照亮了一条道路,这条路就是浙东唐诗之路。”向往稽山镜水,爱慕贺知章的风范,追随贺知章的足迹,唐代诗人来越地犹如过江之鲫,多达四百余位,留下诗作一千余首。萧山作为浙东首邑,两浙要津,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也留下了近百首。

  “狂客”唐风,充盈了越地的人文气象。当代文化学者杨义认为:“汉语‘气象’一词具有多义性,这里不属于研究刮风下雨一类自然现象的大气科学,而属于研究人的气质、气派一类精神现象的人文之学。……由气成象,从而创造性地形成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人文气象。”如果用这个观点来衡量,贺知章在诗歌中演绎的“忠君报国”“乡音乡情”“复仇传统”等文学经典母题,是一种如日中天的盛唐风韵,由此气生彼象,深深地影响了越地的人文精神。

  贺知章的经典作品所带来的大唐之风,吹过萧绍古道、吹过浙东运河,余音绵绵,千年不绝,厚积了越地的人文土壤。这土壤会不断绽放出革新的思想火花,培育济时拯世、开宗立派的人才,毛奇龄对朱熹理学的质疑和批判、葛云飞抗英殉国、任伯年开创海上画派等等,这些都无不彰显着越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财经周刊
知章高奏家国曲 余音绵绵润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