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俞楠 高圣威)前不久,在戴村镇的安置小区戴和府里,一场城市影像摄影展吸引了村民们的目光。
不一样的是,这场影像展上,展示的是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从一岁的幼儿,到92岁的老人,或是在家里,或是在山间,留住了骆家舍的旧日时光。
“仕忠这个竹子有点长的。”“大嫂在炒茶叶呢。”“灿祥还拿着大刀。”……浏览着这近百张照片,看着熟悉的人,熟悉的物,村民们有些惊喜的相互议论着。“这都啥时候拍的?”“不就是那时候要搬迁,有人说给我们拍照来着”……
戴村镇骆家舍村原位于船坞山上,是萧山海拔最高的村。村落沿溪谷两岸狭地而建,自山谷低处蜿蜒而上1500余米,隐入青山绿水之间。然而碰到汛期,一旦遭遇持续降雨或强对流天气,易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给在自然斜坡上切坡建房的村舍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时光流转,2022年3月11日,骆家舍村启动地质灾害避让整村搬迁工作,4月30日搬迁协议签约工作完成,400多户村民告别这个世代居住的山谷。2023年11月,戴和府小区交房,居民们也来到了新的家园。
而展览中的这些照片就是在征迁期拍摄的,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最初就是想给这个村子留下一些回忆。”照片的摄影者范方斌回忆着当时的拍摄情况,一开始的拍摄方向很常规,多是民居、村景,后来意识到,加入人物能让画面更有情感温度,于是决定拍摄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从一岁到百岁,展现人生从起始到垂暮的轮回,每个人都是村庄百年历史的缩影。“村民们很配合,也很热情,但因为平时都只有老人们,趁着清明年轻人都回村里,才完成了这个想法。”
如今照片成为了萧山的城市影像资料,被编辑成书——《骆家舍2022》。而村民们也收到了这份特别的礼物。翻阅书籍,每一张照片旁不仅留下了名字和拍摄点位,还留下了村民们的乡愁,“我们三兄妹曾逛遍村里的角角落落,在小溪边摸鱼,在老房子躲猫猫,还会爬到山上‘大冒险’。”“老房子承载了几辈人的生活记忆,小时候,十多个堂兄妹都在这里,每天都很热闹。”“这里总是很凉快。”……
“这是一份记忆,以后回过头再去曾经的村里走走,我们还能凭着这些照片想起熟悉的人和事。”60多岁的村民老杨说道。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是村庄的记忆载体。这些影像作品,让骆家舍村整村搬迁后,依然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它的生命,成为村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乡愁印记。“这些影像也将作为珍贵档案入藏萧山区档案馆,我们将以实际行动守护好这份记忆,将影像融入乡村振兴主题展、研学课程,让历史赋能共富,为未来提供镜鉴。”区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