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好乡村振兴的“进化方程式”

  ■文/记者  王俞楠   通讯员  金露瑶  图片由进化镇提供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如何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路?在萧山的南部山水之间,进化镇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进化方程式”:用创新为笔,将产业升级、文旅融合、治理提效、民生改善等要素巧妙组合,解出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

  农产“突围”  文旅“破圈”   夯实发展“硬底盘”

  五月的进化镇,空气中总是浮动着青梅的清甜香气。

  在天乐村、平阳村等五个收购点前,农户们载着满车果实排起长队,眉眼间满是丰收的喜悦。这场热闹的收购,正是进化镇以富硒青梅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鲜活写照。

  不同于传统补贴模式,进化镇以“企业+合作社+村经联社+农户”的创新路径,构建起完整的青梅产业链生态。镇里成立青梅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分散农户凝聚成团,形成规模优势;与深加工企业签订长期订单,彻底打通销售堵点;更创新推出保底价与市场价联动机制,既兜住农户收益底线,又让大家能共享市场红利。

  这颗承载千年历史的富硒青梅,正在“链”动一方水土的振兴梦想。仅去年一年进化镇大青梅销售超15万公斤,惠及农户1500户。

  作为农业重镇,进化镇的特色农产品远不止“大青梅”。声名远扬的“进化飞鸡”、果肉饱满的“慈姑裘”杨梅、清香四溢的“大岩山”茶叶……这些农产品都已打出响亮的名气。在数智技术的赋能下,进化镇还创新打造了“巡山寻味・自然美味”特色农产品线上展销平台,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让优质农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当下,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的不只是农作物,还有一个个如火如荼推进的重大项目。去年,进化镇项目攻坚实现了新突破:通过盘活存量、引入增量、做大总量,推动总投资近65亿元、总面积超4000亩的10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其中,原航民上峰水泥厂闲置十余年的143亩工业用地被盘活,摇身一变成为“专精特新”产业园区;3736亩天乐区块焕发新生,引进“天乐里・春风禾原文旅康养”项目,立志打造杭绍诸城市圈的新标杆;华家垫村、太平桥村230余亩闲置土地被激活,投资2.8亿元建设杭州地区单体最大的国兰基地和“锦竹林都市农场”农业特色示范基地等等。

  而文旅的“破圈”,则为进化镇打开了另一扇发展之门。

  以大汤坞新村为例,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湾里窑址的所在地,也是“布衣都督”汤寿潜的故乡,更是萧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最集中的传统古村之一。近年来,找准文旅融合的最佳连接点,依托已有的文化资源,村里还建起了乡村清廉漫画创作中心、召开了体育幽默画展、举办了“浙有善育”乞巧文化节,越来越多“聚人气”“接地气”的活动落地于此。

  随着新阶层人士的持续加入,曾经闲置的老房屋,如今变身成精致的欢禧民宿;荒废的蓄水站摇身一变,成为爆红网络的悬崖咖啡馆……近年来,进化镇不断涌现出一个个热门打卡点。随着乡村的改变,进化镇还创新打造“非常6+1”农文旅共富工坊融合链,开发“NPC串线”“文创赋能”“研学旅游”三大“网红”模式,实现本土元素和新潮因子的有机融合。全国第四届印记乡村创意设计比赛、全省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暨优秀作品征集活动等多个国家级、省市级活动的落地也进一步吹热了进化镇的文旅热。

  生态为笔  民生着色   共绘乡村“幸福景”

  在裘家坞村老年食堂的二楼,看似普普通通的建筑里却藏着满满的书香。

  只见,超百平方米的空间窗明几净,雪白的墙壁搭配木质课桌,营造出温馨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在护眼台灯下专注阅读、认真写作业。智能一体机、电脑、空调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监控与 WiFi 网络的全面覆盖,为他们打造了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每当周末,这里已经成为了村里孩子的热门场所。

  此外,大汤坞新村村委门口的闲置空间也完成从“空房间” 到 “知识舱”的蜕变,与裘家坞自习室一同,为乡村孩子打开知识的新窗口。

  这是萧山首批乡村自习室,也是进化镇乡间一道别样的风景。

  不仅是为孩子打造学习空间,两村还针对80岁以上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两类弱势群体,提供健康管理和居家安全服务。836套一键呼救机、智慧手环等居家康养设备,让弱势群体安全健康居家有了可靠保障。

  同时针对两村内文保点众多、房屋布局密集的实际情况,推进村域火灾监测预警数字化,目前两个村分别安装910个、1070个“智能烟感”,成为全区首批实现“智能烟感”全覆盖的村庄,为村域消防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而这仅是进化镇增强“和美乡村”底色的一个缩影。

  在民生保障上,去年进化镇大力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家庭412户,补贴金额166.7万元。养老助餐水平优化,实现老年送餐服务全覆盖和老年食堂行政村全覆盖,25家老年食堂日均就餐人数超800人,参与服务志愿者超400名。

  最动人的风景,往往就藏在数字背后的褶皱里。在基础设施的提升推动居住环境改善上,进化镇更是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

  如投入1830万元,对东山、吉山、华家垫等8个村实施天然气入户工程,工程总量超10万米,惠及农户3519户,圆满实现26个村社天然气全覆盖;完成镇村“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修复和建设道路10条,长度达5.95公里;实施墅藏线“王家闸—华锋”段道路亮灯工程,亮灯长度4.7公里,新增灯具159套,大幅提升过境车辆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提效扩面工作,实现各村生活污水接户率80%以上,全域基础设施提能升级等等。

  这一个个数字,都是进化镇绘制乡村画卷的浓墨重彩。

  “美丽”是进化镇的底色,而当教育的希望、安全的守护、便捷的设施与秀美的风光交织成网,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口号,而是村民们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烟火里藏着诗意,发展中满是温情。

  政府搭台  创新驱动

  激活治理“动力轴”

  今年,进化镇做了一件特别的事情——全镇村社首次集中“晾晒” 年度 “民生实事”。

  其中,有些“实事”很“大”。

  如东山村、平阳村、华锋村等提到要推进道路修复与硬化工程,旨在解决村民出行难题,改善交通条件,为乡村发展打通“脉络”。吉山村、沈家渡村等要推进路灯增亮、新建工程,不仅照亮村民夜晚出行路,更提升了村庄的安全感与生活品质。还有涂川村的涂川溪整治、大汤坞新村的汤山自然村门前大池河埠提升工程、岳联村的岳驻自然村外河疏浚工程等,不仅关乎环境,也关乎农田灌溉与防洪排涝,守护着乡村的生产生活安全……

  还有些“实事”很“小”。

  如作为进化镇唯一的社区,鹿鸣社区提出了“鹿小二喊你喝茶了”公益凉茶项目,为了更好地服务户外劳动者和群众,社区在辖区投放6个凉茶摊位,为过往的居民以及户外工作者免费提供消暑解渴的凉茶。

  还有凤凰山村新建麻溪公益学堂,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三江村推进垃圾中转站移位,解决居民生活“小痛点”等等。

  “大事”丈量乡村发展,“小事”触摸民生温度,进化镇这本“民生账”不仅打破了信息壁垒,让村民清晰知晓村社的工作方向与重点,更成为村社干部的“军令状”,让群众手中的“监督权”化作治理的“推进器”。正如吉山村老党员李师傅所言:“往年只知道干部忙,今年清楚知道在忙啥,咱心里踏实,搭把手也更有劲。”

  当然这样的创新还有很多。

  去年,进化镇开始试点“跨村任职”机制,选派优秀村书记到后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带动公共服务提升与产业发展。

  如墅上王村党总支书记王仙明跨村任职新江村后,通过引入“共享空间”模式,复耕荒地、盘活集体经济,仅半年便使该村经营性收入增长40%。

  “跨村锻炼”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实战型”基层干部。为此,进化镇还“大胆破题”进一步推出新聘人员“跨村锻炼”,还为13名新聘人员配备4名经验丰富的村书记作为导师,通过双向流动实现经验共享与能力提升。

  太平桥村孙方杰在新江村推进“美丽庭院”试点时,面对村民自筹资金意愿低、观念滞后等挑战,创新采用“示范户打造+积分激励”策略,通过“萧星星”智慧平台调动村民参与,最终实现环境整治与村民自治的双赢。

  可以说,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模式,让年轻干部在直面矛盾中锤炼沟通能力、创新思维与群众工作方法,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能手”的蜕变。同时这一机制打破了村域间的行政壁垒,形成了“强村带弱村、导师带新兵”的协同发展格局,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了新思路。

  更值得品味的,是进化镇在“实事晾晒”与“跨村任职”之间搭建的逻辑闭环:民生需求是治理的“出题人”,干部流动是解题的“方程式”,而群众获得感则是最终的“评分表”。这种以需求为起点、以创新为支点、以实效为落点的治理链条,让“基层末梢”成为“动力主轴”。在这里,没有悬浮的政策设计,只有扎根泥土的治理实验;没有单打独斗的 “独角戏”,只有协同联动的 “大合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两会 要闻
   第03版:两会 要闻
   第04版:两会 要闻
   第05版:两会 要闻
   第06版:向人民报告
   第07版:向人民报告
   第08版:向人民报告
做好乡村振兴的“进化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