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傅浩军 朝同列
朱珪(1731-1807),字石君,祖籍浙江萧山,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曾任嘉庆皇帝老师,历官两广总督、吏部、兵部、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傅。
汤金钊(1772-1856),字敦甫,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历官礼部、吏部、工部、户部尚书、陕西巡抚、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
两人均为朝廷重臣,并有师生之谊。清朝并不存在“相国”一职,大学士即相当于相国,人们常称大学士为“某相”,故后人对他们有相国之称。
日前,萧山历史名人馆开馆,展示人物五十四位,朱珪、汤金钊亦在其列。
左膀右臂:造膝密陈悉以谘之
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皇帝驾崩。嘉庆哀恸至深,从早到晚,哭不停声,又整日滴水不喝。
各王大臣等伏地环跪,恳请皇上节哀。
至此,嘉庆继位后始得当家做主。
他发布上谕,皇考龙驭上宾,普天哀痛,所有己未、庚申文武乡会试恩科,停止举行。
又谕,除直隶总督、提督、盐政,距京较近官员,可赴京恭谒梓宫。总兵藩臬以下俱不必来京,致旷职守。其余各省将军、督、抚、副都统、提、镇、城守尉,并盛京侍郎、奉天府尹,及西北两路将军大臣,并盐政、织造、关差等,亦不必来京,惟当实心任事。
嘉庆一边令外地官员不必来京,实心任事,一边却急召朱珪回京,来京供职。
朱珪是嘉庆皇帝的老师,时任吏部尚书、安徽巡抚。
朱珪领命后立即起身奔赴京城,还在途中就上了奏疏,“天子之孝,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雱施涣号”“君心正而四维张,朝廷清而九牧肃”。朱珪赶到京城时,“上执珪手哭失声”。
诸王大臣奏请释服时期,嘉庆允准自己百日释服,又允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庆郡王永璘、定亲王绵恩、额驸拉旺多尔济、睿亲王淳颖、大学士王杰、前任大学士署尚书董诰、协办大学士尚书庆桂、尚书德明、彭元瑞、总管内务府大臣緼布,亦着成服百日。此外,所有王大臣官员,于大祭礼毕,俱着释服,将孝服焚化。又特别指出,尚书朱珪前在外任,满二十七日后,再行释服。
嘉庆又先后发布一系列任命,朱珪屡屡担任新职,如:
命吏部尚书朱珪、户部尚书沈初、礼部尚书德明、兵部尚书金士松在紫禁城内骑马。
命吏部尚书朱珪在南书房行走。
命恭纂高宗纯皇帝实录,以协办大学士庆桂为监修总裁官,大学士王杰、前任大学士署尚书董诰、尚书朱珪、那彦成为总裁官,尚书布彦达赉、沈初、德明、纪昀、彭元瑞、侍郎丰绅济伦为副总裁官。
加大学士刘墉、吏部尚书书麟、朱珪、陕甘总督松筠太子少保。
以吏部尚书朱珪、工部尚书那彦成为国史馆副总裁官。
等等。
嘉庆把朱珪依为左膀右臂,经常单独召见,“悉以谘之”,凡国家大事都予以请教,朱珪则“造膝密陈”,提出对于朝政的意见。
其间,嘉庆谕示内阁,本年正月内,猝遭皇考大事,哀痛迫切,曾降旨因庆典不能举行,遂将恩科停止,兹过百日之后,复思开科一事,乃皇考嘉惠士林至意,自应仰体圣慈,无庸停止,俾天下士子,仍得普沾遗泽。
随后,发布关于会试系列事项,任命本年会试考官,以吏部尚书朱珪为会试正考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刘权之、户部侍郎阮元、内阁学士文宁为副考官。
求才若渴:一时名流搜拔殆尽
朱珪学问深厚,深受朝廷上下赞赏,他多次担任科举考试的考官,主持福建乡试、江南乡试以及会试等,他“取士重经策,锐意求才”,为朝廷选拔了很多人才,很多名士、大员是他所推荐或选拔。
乾隆二十四年(1759),朱珪任河南乡试副考官,这是他第一次典试地方。朱珪选拔人才极为认真,“竭十八昼夜之目力,阅场中卷四八百有奇”,选得人才七十一人。然而,考试结束后,朱珪听说,河南汜水一个名叫禹文煦的拔贡,他的文章写得很不错,可惜未能选中。朱珪马上命人取来禹文煦的考卷,果如人言,其文“佳甚,为之泣下如雨,作诗自讼”,朱珪愧悔不已,还为之泪下。禹文煦果然有才,七年后又考中进士。
据说,吴山尊擅书能画,工骈体文,也是朱珪极为赏识的人才。那年,朱珪主持江南乡试。晚上,他在看到一份考卷后,大为称赏,诵读再三,猜测是吴山尊的文章,大呼:“山尊在此矣。”他激动之下,披衣出门,连夜去敲阮元的门,请其秉烛批点,说:“其佳处在某处,老夫眼方倦,不能执笔,君可代为之。此必吴山尊文也。”此卷甚妙,老夫眼睛疲倦,请代为批改。发榜后,果然是吴山尊的手笔。后,吴山尊成为清代著名骈文家,官翰林院侍读学士。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时,朱珪奉命扈从南巡,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到杭州时,乾隆命朱珪阅试浙江、福建诸生考卷;在江宁,乾隆又命他阅江苏、安徽、江西考卷。其后,朱珪又任礼部右侍郎、江南乡试正考官、浙江学政等职。
汤金钊十七岁时,参加府试,朱珪即欣赏他的才学,取进第二名。汤金钊后应乡试,可惜未中。
乾隆五十九年(1794),汤金钊经充分准备,再次参加乡试。
乡试卷中,他答题道:“自强不息之躬,断不容驰于一息。而因端竟委,始不致稍涉夫差池。敬之,跻也。与日俱新,乾之厉也,至夕犹惕。成性存存之学,其以此也哉。倘以终身易葆,而因于偶忽者招盛满之愆。意者为念甚微,或无妨于纯诣,而不知纯者间矣,间则已矣。悠久无疆之业,岂堪稍败于 垂成。而溯流穷源,方不至半淆于泾渭。”“今夫制器尚象,莫备于考工,是以攻金之工与攻木之工并重。夏后尚匠,与周人尚與共传。彼夫上剂中剂,凫氏既有专司;羽者鳞者,梓人不无旁及。其审声知音者无论已,即今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而匠人营国,涂度以轨輈人焉。輈焉齐其力,其斤斤于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之分,而不敢稍混者。诚以马之力则大同,而地之限不无异也。”等等。
本次乡试,汤金钊一举考中,且是第一名。
浙江为朱珪祖籍之地,他对于浙江各地才学颇为了解,在给皇帝的奏报中,就提到浙东文风数宁波、绍兴最优,金华则略逊一筹,衢州、严州要差一点,等等。朱珪特别注意贫困学子,在海宁、台州等地选拔贫困学子中的优秀人才。
在浙江,朱珪的年家故旧亦为数不少,为了防止亲友来走后门,朱珪又写下楹联,“铁面无私,凡涉科场,亲戚年家须原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特意悬挂堂上,宣示公正无私。在举行乡试时,朱珪凡与考的三亲六戚、故友门生,“引与面试,立评其文,佳者与选,不能者饭而遣之”,他特别声明,“吾不能以私害公也。”
其时,杭州教育费用较为充足,在资助贫生外,尚有盈余,朱珪就把优秀学子送敷文、崇文、紫阳三书院中读书,将此银作为膏火之用。
朱珪一贯搜罗人才,“广树人材”“为梁为栋”,可谓选才之功,“一时名流搜拔殆尽,为士林崇仰者数十年”。
皇皇功名:为梁为栋望殷然
会试如期举行。数千举子应试,汤金钊亦在其中,带着考篮进入考场。
十年寒窗苦,考试更艰辛。
考场四周,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如临大敌,为防止作弊,每一个考生接受了严厉的检查。考生进入考场后,吃喝拉撒都在考棚里,有的带了馒头,有的带了干粮,为增强体力脑力,条件好的则带了人参。考棚里的隔板,白天,考生当桌板,伏案答卷,晩上,考生当床铺,睡觉。考试连考三场,一场考三天,经过一场场的考试,极度紧张、疲惫,有的人吃不消,中途即倒下,被抬走了。
考试结束,考官们开始批阅考卷。
朱珪又特指定阮元阅卷。朱珪是阮元乡试中举的主考官,他们意气相投,提倡朴学、奖掖真才实学之士。阮元后来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振奋精神,谨慎从事,穷三日三夜之功,选出1300余卷,又从中筛选出200卷,分三等加以录取。
其中,汤金钊中式第二十五名,欣喜满怀。当然,接下来还有廷试。
嘉庆又赏给年老举人职衔,赏周大器等国子监司业、检讨、学正职衔,在任教谕张玉柱、训导马徽典等加衔留任,等等。
其时,蔡新在上书房行走有年,老成谨慎,以大学士予告在籍,年已九十有三。有人上奏,说蔡新有子蔡本俊,系内阁中书,入场考试,然而未能中式。于是,嘉庆特地召见朱珪,询问蔡新之子曾否在京会试,朱珪答有其人其事,嘉庆遂准蔡本俊加恩一体殿试。
四月二十一日,嘉庆亲临保和殿,策试天下贡士。在东方微亮时,二百九十位新贡士们鱼贯而入,点名分拨。汤金钊寻得姓名,与其他贡士列坐。而后,礼部官员分发试卷,贡士一一跪领。
殿试完后,王杰、庆桂、纪昀等八位殿试读卷官,在监试王大臣、监察御史、收掌官的陪伴监视下,进行阅卷。
读卷官完成阅卷后,进呈前十卷,嘉庆御乾清宫,亲定甲第。
其后,嘉庆出御便殿,引见新科进士,赐一甲姚文田、苏北登、王引之三人进士及第。二甲程国仁、汤金钊、吴赓枚等七十四人进士出身。三甲赵敬襄等一百四十三人同进士出身。
各位新进士的去向亦已确定,或为翰林院修撰,或分部学习,或以知县任用。汤金钊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汤金钊写下《嘉庆己未科进士引见 蒙恩改翰林院庶吉士恭纪》诗文,写道:
古来官职重词林,何幸承明忝笔簪。
初入熙朝储相地,敢孤平日读书心。
风云博赡才名让,道艺精微圣训钦。
多少名臣前辈在,醇儒学业勉窥寻。
不久,嘉庆皇帝命工部尚书那彦成、吏部尚书朱珪教习庶吉士。于是,朱珪再一次成为汤金钊的老师。
汤金钊又写下《座师朱宰奉命教习庶吉士五月初八日上任授书即事二律敬次元韵》两首诗文,写道:
一
广树人材计百年,为梁为栋望殷然。
帝咨模楷师儒得,士赖陶镕翰墨缘。
立品读书期报国,骋妍抽秘枉登仙。
一言猛省同膺服,文艺争如器识先。
二
六卿领袖仰夔龙,许郑韩欧大雅宗。
好善爱才道气盎,执经请业礼容恭。
开宗妙义联赓唱,鸣盛和声听肃雍。
樗栎喜同沾雨露,千寻培作后雕松。
摛词雪涕:怅对春风倍泫然
朱珪对本次科考颇为满意。
在《嘉庆己未科会试录序》中,他写道:“我皇上圣学缉熙,亲政以来,尤加意造士,简用吉士、郎官、县令者四分之三有赢,实未有之盛典也。宜乎多士奋发澡涤,英华茂实,左宜右有,三场充幅,长篇至一千三百余卷,多矣哉!而条达原本者,皆出其中。”又感慨道:“臣等爽木餍心,几美不胜擢之叹!何人才应时蔚起,若此之捷也?岂非圣天子神明诚意所桴鼓而敬应者哉!”
阮元为他人作序时,提及朱珪“合经、策以精博求士”,阮元为他写神道碑,又提到他“取士务以经、策较四书文,诚心锐力以求朴学经生,名士一览无遗”。
《清史稿》也记录了朱珪锐意求才的事迹,“珪文章奥博,取士重经策,锐意求才。嘉庆四年典会试,阮元佐之,一时名流搜拔殆尽,为士林宗仰者数十年。”
本科会试,得人尤盛,世人常将其与康熙、乾隆博学鸿词相提并论,“所得之士如姚文田、王引之、汤金钊、程同文、张惠言、胡秉虔、陈寿祺、许宗彦、张渤、刘台斗、郝懿行诸人皆一时朴学之选,人才之盛,空前绝后。”
汤金钊亦是其中佼佼者,他写有《功名》一诗,写道:
古有代耕禄,亦有为贫仕。既少负郭田,从宦岂得巳。
庶官代天工,敢贻旷瘝耻。皇皇功名人,坦坦道德士。
二者合与分,所争不能咫。义利公私间,辨之寸心耳。
从理未必落,从欲未必起。毁誉何足恤,惟求天许是。
朱珪对汤金钊很是欣赏,亦多有指导,对汤金钊说道:“正心诚意,工夫不可间断,为圣为贤,成仙成佛,俱在乎此。”朱珪对他关心有加,还将西华门的房子送他居住。
汤金钊与这位座师多有交往,写下很多应和诗文:
如《王南陔中丞以空山古寺残诗感旧图册索题,即次朱文正先师苏岭寺元韵》写道:
太傅题诗处,高山万古青。鸿飞看踏雪,水逝感倾瓴。
挚性穿金石,瑰词耀日星。至今门下士,珍重比遗经。
黯淡纱笼碧,殷勤简杀青。残笺逾琬璧,雅韵集盆瓴。
勲德黄屏杰,英灵紫府星。树人遗泽在,多士务所经。
海容兼地载,日白与天青。道德丹成鼎,文章水建瓴。
调元甘作雨,好善福为星。宰树凄然望,村原几度经。
大名垂竹帛,轶事炳丹青。低侗知足室,零落向晨星。
世泽应重振,韦贤旧一经。
如《苏岭寺观朱文正师诗卷再步原韵》写道:
山竹不攺翠,佛镫长此青。
古光发笺墨,湿气受唐瓴。
断续蠹余字,模糊云里星。
题名乞僧笔,弟子记曾经。
朱珪去世时,嘉庆皇帝特赐祭文,写道:“学茂儒宗,材宏国器,窥天人之奥,阐性命之微,经术则汉博宋精,宏通而不拘门户,文章则杜诗韩笔,雄浑而足式轮辕。”“屡持使节,桑掌文衡。以贰卿而出任封圻,阅十载而屡叨迁擢。有为有守,无伪无私。心欵欵以効忠,政优优而著绩。凡此靖共之素,久蒙简在之隆。亲政以来,敇几时毖。眷言良辅,驰诏还朝。历台斗之清严,直内延之密勿。”“服官五十余年,无纤毫之玷缺;弼予三十一载,实启沃之宏多。非尧舜之道不陈,赓飏媲美;以皋夔之责自任,倚頼良殷。”“于戏!经帷怀旧学,仪型宛觌于目前;纶阁缅嘉猷忠,谠难闻于身后。想骑箕之未杳,凝望霄躔;怅归鹤之终虚,摛词雪涕。尚其来格,歆此苾芬。”等等。
朱珪道德文章重于海内,片纸寸札无不珍贵。朱珪曾录《拟进文禀》一文,有人拿给汤金钊,汤金钊敬瞻文书,如见老师容貌,听言论于函丈之间,写了一篇跋,“此先师大兴朱文正公手,凡一千三百三十八字。字体宽博厚重,元气浑然,有道者之形容也。”
朱珪葬于西山吕村,汤金钊屡屡拜谒。有一次,汤金钊因公务于易州回,归途取道吕村,又谒朱珪墓,伫立良久,又写下诗文:
不见师容十七年,每瞻宰木想云天。
仙宫毕竟归何所,佛法应还度有缘。
功业生前人未识,正诚身后训犹宣。
祗惭作辍今弥甚,怅对春风倍泫然。
晚上,汤金钊还梦见了朱珪,朱珪手书教导:正心诚意,近日工夫如何?此四字为圣为贤,成仙成佛,举不外是,不可稍有间断,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