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阮骏琳
我喜欢阅读,因为阅读能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力。我也喜欢创作故事,尝试写过多种文体,最感兴趣的还是奇幻或武侠故事。每当我灵感枯竭,暂时搁笔时,就会找出那本翻阅很多次的《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珍藏版)。它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奇特的古代佳作,堪称中国奇幻、魔幻文学的鼻祖。
或许,这番描述会有不同的声音。可《山海经》全书十八卷,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多条水道以及诸多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还涉及历史、民族、宗教、神话、生物、矿产等方面的内容,慢慢地去品读,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古代的“百科全书”。有许多我们如今看到的奇幻、魔幻文学作品,甚至是搬上银幕的影视作品,都有《山海经》里所记载的影子。
《山海经》的魔力,关键在于它构建出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却处处透着真实的生命力。书中异兽并不是简单的“怪物综合体”:九尾狐的凶猛却藏着祥瑞和子孙昌盛的征兆,毕方的烈焰裹着对火灾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警示,帝江(也作“混沌”)虽形态怪异,无五官,却能歌舞,仿佛是原始生命力的具现化——在无序中蕴藏着自然的韵律与活力。它们的习性、象征却与上古先民的生活紧密相连:食之可御凶的异兽,寄托着对平安的渴望;能通人言的奇鸟,暗含着对自然的敬畏。读《山海经》的异兽,就像翻阅着古代先民的观察笔记,字里行间都是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而书中的神话故事,更是藏有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夸父逐日”的执着、“精卫填海”的坚韧、“刑天舞干戚”的不屈,这些看似简单的叙事,实则是古人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用神话书写的生命宣言。他们没有用“征服自然”的狂妄,而是以“挑战极限”的勇气,诠释出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即便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这样的宏大叙事,也始终带着“人在天地间”的清醒——神并非高高在上的主宰,而是与人类共担命运的伙伴。这种将“神性”与“人性”交融的智慧,让《山海经》的神话不仅充满奇幻色彩,更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
我曾想过《山海经》是否为描绘上古时期的真实参照,又或者是哪个平行宇宙或者文明朝代的产物。毕竟,纯粹依靠想象力,又怎能描述得如此详细又近乎真实,甚至真假难辨。品读过多次,渐渐产生了自豪感,在我眼里,它就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国家地理”。
最近,我又开始构思一些奇幻类的故事。于是,再次翻阅《山海经》时,那些天马行空的思绪像雨点般扑面而来,这一刻,我沉浸在灵感的世界里畅游,仿佛连接上了先人的视觉神经系统,一瞬间,眼前的奇珍异兽像是都“活”了过来。
我触摸着书页,就像在触摸着它们。
窗外的城市依然喧嚣,可在我心中却是多出了一片山海。它不需要被“读懂”,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邀约,能在我每次感到枯竭时,为心灵注入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