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银行发布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加快。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保持较高水平。1—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99万亿元,同比多增5.12万亿元。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2.87万亿元。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从社会融资规模看,结构变化明显:政府债券余额为89.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9%,占比达20.9%,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而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64.79万亿元,同比增长6.8%,占比61.4%,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上半年政府债券累计发行13.3万亿元。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政府债券发行短期对贷款有一定替代效应,但从长远看,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充分发挥财政乘数效应拉动总需求,有助于让经济更好地“动起来”,进而撬动增量信贷需求,促进财政、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7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5.6%,M1与M2“剪刀差”为3.2%,较去年9月高点显著收窄,显示资金活化程度提升,企业投资意愿上升。
对于如何看待近期的信贷数据,业内人士分析称,贷款增量存在季节特征,对月度贷款读数要综合分析。
具体来看,金融“活水”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呢?数据显示,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综合来看,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质效稳步提升。”业内专家判断,随着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持续发力显效,全年信贷仍将维持合理增长。
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