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周珂 记者 章泽斌)17日上午,省人大常委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动员部署会召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立明,副区长李国平在萧山分会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要切实强化全面实施报告制度的使命担当。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度体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要求、推动更高水平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人大监督工作提质增效的创新举措,要深刻领会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担当自觉。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报告制度的内涵要求。聚焦生态环境优质定位,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聚焦生态安全持续稳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聚焦生态经济绿色低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生态生活和美简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提升人居环境。聚焦生态制度完备高效,打好政治、法治、科技、市场组合拳,健全职责清晰、协同联动的制度体系。聚焦生态文化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氛围,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报告制度规范实施。锚定目标抓落实。紧盯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监督走深走实。统筹形势抓落实。坚持实际,统筹谋划,合理确定报告形式,做到依法、规范、稳妥、有序。突出重点抓落实。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健全机制抓落实。紧扣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健全工作机制,构建工作闭环。综合评价抓落实。各地要在保持指标基本统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区域特色和发展现状,设置精细化个性化的评价指标,构建符合地方实际的评价体系。
会议要求,要拓展报告制度实施的整体实效。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方式方法、坚持数智赋能、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报告制度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据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由省、市、县(市、区)政府、法院、检察院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在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将报告内容拓展到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方面,将报告主体从政府拓展到“一府两院”,推动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根源治理、合力治理。